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2023-03-12 04:571340网络

十一、燕京风云(修改版)

从公元1120年春,宋金“海上之盟”谈判成功至公元1122年三月,阿骨打对辽国的腹地发动了摧枯拉朽式的进攻。

1120年一月,辽国上京攻破。

1121年一月,辽国中京攻破。

1121年三月,西京守将向金国投降,同月辽皇耶律延禧逃入云中夹山,神秘消失,辽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阿骨打已经按照“海上之盟”的规定从北边向辽国发动了攻击,并实现了自己对宋国的保证,占领了上京、中京和西京,那么做为结盟的另一方宋国此时又在干什么呢?

很奇怪,宋国的赵老师在阿骨打和辽国进行生死决战时,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整个国家连任何要进行对外作战的军事准备都没有。

到底是何原因呢?那还得问赵老师和他的一帮“聪明”学生们。

自从与阿骨打签订了“海上之盟”后,赵老师着实兴奋了一阵,但到后来,阿骨打真的出兵攻辽时,赵老师又有点反悔了,他又不想出兵攻打辽国了。

主要原因是他对金国的军事实力还心存疑虑。

这次宋金结盟共同对付辽国,如果打胜了那也就算了,一旦宋金联手不能战胜辽国,反过头来耶律延禧找自己算总账,那就麻烦了。

赵佶是这么想的,他的学生们也有同感,于是这帮风流才子们对阿骨打和耶律延禧耍了回小聪明。

暂时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如果金国取胜,那么宋国便乘机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辽国;如果辽国取胜,那就不承认与金国所签订的合约,继续和辽国和平相处。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实力去打老虎,如果你的实力连病猫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打老虎呢?

因为以宋国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可能击败辽国,更不用提金国了。

而且完颜翰鲁简介,赵老师的这种做法既得罪了金国,也得罪了辽国,两边不讨好。

另一个不出兵的原因是赵老师自己家的“后花园”着火了。

着火的根源还在赵老师自己身上,前边提过赵老师身边有七个身怀特殊技能的学生,而这帮学生平日里专做坏事,不干好事,整天想着欺压百姓,搜刮民财。

而其中有个叫朱勔的,是童贯的心腹,他发现赵老师又有了新的爱好—石雕,为了讨好自己的老师,便出了个搜主意,那就是在江浙一带的百姓家中征集奇花异石,送到东京汴梁府,供赵老师欣赏。

赵老师对朱勔的这个想法非常满意,特地在苏州开了个“应奉局”,派朱勔亲自坐镇,将搜罗来的花石用船运到汴梁府。

由于汴梁府离江南路途遥远,为了运送这些花石,朱勔征用了大量的民夫,日以继夜不停地在江河中运送花石,这些运送队伍被称为“花石纲”。

江南的老百姓这下子可遭殃了,朱勔手下的士兵们在征集花石时,乘机敲榨勒索、欺男霸女,许多百姓被害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这时,浙江睦州青溪县有个叫方腊的佃户,由于家中也经常被官府以征集花石为名进行敲榨,方腊便对官府怀恨在心。

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纠集了一帮自己家乡的农民,举起了反抗宋王朝的大旗,方腊自称“圣公”。

义军的矛头直指朱勔,起义不到十天,浙江一带的百姓纷纷响应,义军瞬间便聚集了几万人马,很快便打到了杭州。

远在汴梁城内的赵佶闻听自己的“后花园”失火,是大为震惊,因此便任命自己的得意学生“童公公”为主帅、王渊、辛兴宗为副将,率领十五万禁军前去镇压。

禁军是宋国皇帝的亲兵部队,其战斗力和装备均比其它部队要高,赵佶这次为了消灭造反派,不惜动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而作为这次出征江南的主帅,童公公是心怀鬼胎,方腊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花石纲”,而“花石纲”的发起者朱勔则是自己的心腹。

朱勔之所以如此嚣张,归根到底是自己在背边撑腰,追究起原因来,自己才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童贯主动请缨出战,为老师分忧。

一到苏州,童贯便假腥腥地对当地百姓宣布取消征集“花石纲”,撤消朱勔的职务。

百姓毕竟是百姓,不可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许多人被童贯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了。

童贯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于是一声令下,十五万禁军向方腊的起义军发动了进攻。

方腊的赵义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宋国的禁军,几次交锋后,方腊的赵义军战败,不得不退守自己的老家清溪县。

作这主帅的童贯又使出了他一贯的伎俩,派人收养起义军中的软弱分子,从内部瓦解起义军。

公元1121年四月,青溪县被宋军攻破,方腊起义正式宣布失败。

而在攻打青溪县的战斗中,有一名青年小将表现非常出色,并且只身追入荒山野岭,新手抓获了方腊,此人是王渊手下的一名偏将,名叫韩世忠!

汴京城中的赵佶得知“后花园”的火灾已经被自己的得意门生童公公扑灭后,心情大为愉悦。

而不久以后,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金国在与辽国的生死决战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辽国的领土大面积沦丧,就连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也在四处逃窜。

看到痛打落水狗的时机已经成熟,赵佶老师令旗一挥,下令攻打燕京府。

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宋辽边境又开始重燃战火。

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方腊的叛乱,赵老师对童同学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顶峰,而童同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的自信也达到了顶峰,因此这个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复仇任务的重担便交到了童同学身上。

而赵老师之后又有惊人之举,那就是任命蔡京之子蔡攸为副统帅,和童贯一起出征北伐,这个蔡攸是何等人呢?

蔡攸是蔡京的长子,但和蔡京的关系并不和睦,还经常互相拆台,因为父子俩都在书词、绘画方面有一定的水平,都得到了赵佶老师的宠信。

由于老蔡京年事已高,不太可能担任作战的统帅,为了表示对老蔡家的弥补,赵老师便任命小蔡担任童贯的副手。

但这位小蔡哪里懂什么军事啊?压根没带兵打过仗,还不如童公公。他的主要专长在娱乐界,因为这位仁兄专门组织一些歌舞表演活动,如果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娱乐行业主持人。

但让主持人去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赵佶也知道光凭这两个学生去打辽国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冲锋陷阵还得靠武将,于是他又指派了两名武将作为主将。

一名是赵佶出兵的坚决反对派西北名将种师道,虽然小种经常和赵老师唱反调,但毕竟人家能打仗,在西北一带多年作战,有着同少数民族交手的丰富经验,和辽国作战少不了他这类人物。

另一名也是镇压方腊起义的大功臣,辛兴宗,这位仁兄虽然是个武将,但人品却很差,打仗不行,但很会抢别人的功劳。

在前面提到的与方腊作战时,这位仁兄就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他看到韩世忠亲手抓获了方腊,便起了嫉妒之心,居然派兵在半路拦截韩世忠,抢走了方腊,得到了头功。

后来有人告发,真相大白,韩世忠还是得到了头功,但赵老师对辛兴宗的这种 *** 做法却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相反,这位仁兄又得到了出征的机会。

所以说,赵佶的昏庸和耶律延禧真的有一比,明明有个优秀人才韩世忠在眼前,视而不见,却还去任用一个无赖将军。

因此,我们看赵老师所安排的北伐阵容,除了一个种师道还算合格外,其余三人根本不是打仗的料,而且种师道还不是主帅,凡事都要听童贯和蔡攸的指挥。

宋国宣和年间的伐辽,从一开始的主帅任用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也就注定了此次北伐的悲惨结局。

但宋国上下都对此次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皇帝赵老师到主帅童公公、副帅蔡公子,再到出征的小兵和平民百姓,大家都对这次北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的蔡公子甚至还有这样的美好想法,那就是只要宋朝大军兵临城下,已经奄奄一息的辽国肯定会俯首称臣,说不定还会夹道欢迎宋军的到来。

公元1122年四月,赵佶以童贯、蔡攸为北伐军主帅,种师道、辛兴宗为东西两路军都统制,率领十万禁军,向宋辽边境的雄州进发。

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朝大军,已经濒临绝境的辽国又将作何反应呢?

在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同时期辽国的状况。

自从金国攻破辽国中京以后,耶律延禧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 一路狂奔,躲进了长城以北大青山的夹山之中,一时间,音迅全无,生死未知。

国不可一日无君,燕京城里的辽国群臣们开始为辽国的命运展开了争论。

首先站出来的是辽国的叁政知事李处温,这位仁兄是辽国头号大奸臣萧奉先的好友,能得到这个职务也多亏了萧奉先的帮忙。

自从当了辽国的官后,李处温唯一做的“正事”便是拼着命的贪污受贿,疯狂敛财,大有超越萧奉先的趋势。

而正值辽国群龙无首之际,李处温觉得自己大干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率先提议,由魏王耶律淳继任辽国皇帝,继续与金国对抗。

从表面上看,李处温是为了辽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实际上李处温和萧奉先是一路货色。

他急于拥立耶律淳,无非是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将来可以以开国元勋自居,说不定还可以把持朝政,权倾朝野。

虽然李处温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这个提议在当时的环境条件是是挽救辽国的唯一办法。

光李处温一个人站出来还不够,于是他联络了德高望重的文人宰相张琳,要求得到他的响应。

但张琳天生胆小,这种随便更换皇帝的大事他哪里敢做主?他的建议是现在耶律延禧生死未知,最好让耶律淳担任摄政王。

张琳的暧昧态度可把李处温急坏了,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就无法实现了。

关键时候,有一位辽国皇室的青年人站了出来,坚决支持李处温的提议,此人名叫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字德重,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

虽然是皇家子弟,但这位青年特别好学,同时精通多国语言,在辽国天庆五年还中过进士,由此被封为辽国的翰林学士,目前的职务是辽国兴军节度使。

看到辽国在和金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耶律大石是万分悲痛和失望。

如今自己国家的皇帝都不知所踪,整个国家群龙无首,辽国已经处在亡国的边缘,耶律大石终于挺身而出。

他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整个国家的命运。

有了皇室成员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成功的概率大增,奚王萧干(回离保)也站在了耶律大石一边。

而对于魏王耶律淳来说,并非是他不想当皇帝,在六年前耶律章奴派人劝他称帝时,他也曾犹豫不决过。

但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耶律延禧还掌握着辽国的命运,而此时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耶律延禧生死未知,即使活着,也不太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于是,这次耶律淳不想再错过机会了,在群臣的拥护下,即位称帝,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历史上把耶律淳所建立的国家称为“北辽”。

拥立有功的李处温被封为燕京太尉,萧干封为北院枢密使事,而耶律大石为军事负责人,负责“北辽”所有的军事活动。

“北辽”从一建立便处于宋金两面夹击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耶律大石提出了与宋国和好,向金国称臣的策略。

可惜,耶律大石的计划未能实现,宋国的赵老师看到辽国有难,急于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断然拒绝了辽国的要求。

而金国的阿骨打自然不会放过辽国的残余势力。

于是,耶律淳放弃了的希望,决心以哀兵之势迎战信心十足的宋兵。

实事求是的说,耶律淳确实比他位 *** 侄子强多了,如果耶律淳早点当上辽国老大的话,说不定辽国局面会发生逆转。

耶律淳比耶律延禧厉害的地方在于知人善用,他懂得挖掘人才,前面说过的怨军首领郭药师便是他挖掘的第一位辽国人才。

而这次为了对付宋兵,他挖掘出了辽国末代最厉害的两位军事人才,一位便是耶律大石,另一位是奚王萧干。

公元1122年四月,也就是“北辽”刚刚建立才一个多月,耶律淳便发动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场战争,战争的对手是企图入侵燕京的宋朝大军。

事关“北辽”王国的生死存亡,耶律淳将所有的赌注压在了耶律大石和萧干两位年青人身上。

而与此同时,童公公和蔡公子率领的十万宋朝北伐大军也开到了宋辽边境的雄州。

童公公派前军统制杨世可出兵白沟,迎击辽军。

辽国这边耶律大石派出了自己的副手萧干迎战。

战斗的结果是萧干大胜,杨可世大败。

而辽国统帅耶律大石见好就收,再次派使者来到宋军营中,极力陈述两国交战的敝端,希望能再次同宋国和平相处。

宋军高级指挥人员中只有种师道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经过同耶律大石的初次交手,他深感对方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北辽”也绝非童公公等人所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

出于对自己国家的忠心,种师道也劝诫童公公作个顺水人情,乘机与“北辽”和好,耐心的等待时机。

但童贯等人已经被膨胀到极点的自信心充昏了头脑,对于种师道的好言相劝置之不理。

童公公不相信北辽这只“病猫”还能打败自己大宋朝的王者之师,于是他再次派西路都统制辛兴宗出兵范村。

而经验丰富的老将种师道由于不听话,被童公公打发到了“替补席”上观战。

耶律大石被童公公的傲慢态度激怒了,于是这位辽国的杰出青年亲自上征,在范村大胜辛兴宗。

这下童公公彻底傻眼了,他不曾想到自己“英勇无敌”的大宋军队居然连北辽这只病猫都打不过,而且更要命的是这只病猫在耶律大石这只老虎带领下,乘胜追击,大有一举歼灭宋军的趋势。

关键时候,还得老将出马,种师道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果断的率领精锐部队断后,阻击耶律大石,避免了宋国全军覆没的命运。

宋军北伐失利的消息传到了汴京城内,赵佶老师这回又显现出了他懦弱胆小的性格,由于生怕北辽会乘机攻打中原,他连忙命令童公公和蔡公子立即从雄州撤军,班师回朝。

宋国这次北伐,虽然占据天时、地利,但在人和方面不如北辽。

首先,虽然北辽正处在灭亡的边缘,但在耶律淳和耶律大石的带领下,君臣上下同心,士气旺盛,而我们的赵老师和他的那帮学生们根本没有认真地进行备战,直到金国的阿骨打一再催促,才匆忙上阵,焉能不败。

其次,在将领方面,辽国派出的是同时期最优秀的两位军事人才,而宋国派出的却是“公公”和“主持人”,明显不是一个档次,怎么能取胜呢?

至于这次北伐失利的责任,童公公很自然地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不听话的种师道身上,结果是种师道被降职留用,其余人等毫发无损。

宋军撤兵的消息并没有给危在旦夕的北辽带来多大的喜悦,因为北辽的最高统治者耶律淳去世了。

这位辽国末期辽国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仅仅在位三个月,便一命呜呼,撒手而去了,这不能不说是辽国的一个重大损失。

在临死前完颜翰鲁简介,耶律淳向李处温交待了自己的遗嘱:任命李处温为汉马步军都元帅,耶律延禧之子秦王耶律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其妻萧德妃为皇太后,主持军事。

而李处温这种人事实证明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耶律淳的死使他认识到辽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了,他需要为自己留下后路,他的后路就是刚刚吃了败仗的宋国军队。

于是,李处温便秘密策划挟持萧德妃向宋军统帅童贯投降,可惜最后事情败露,最终李处温便萧德妃处死。

得到了耶律淳的死迅后,童公公和蔡主持又开始得意忘形了,他们再一次怂恿赵佶出兵北辽。

经过上次的大败后,赵佶有点厌战了,但经不住童公公和蔡主持的花言巧语,决心再次北伐。

公元1122年九月,宋国发动了对北辽的第二次进攻,童公公和蔡主持仍然是主帅,主将则换成了同样来自西北地区的刘延庆。

这位刘延庆出身名将世家,经常在西北一带同西夏人作战,可以说是一员猛将。

但此人的缺点也很突出,骄横自大,军纪很差,这似乎是那个时代宋朝将军的通病。

此次北伐,宋国动用了二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公都是国内的精英部队——禁军,赵佶老师对于此次北伐是志在必得,因为他不相信连皇帝都死了的北辽还能有什么抵抗力。

童公公和蔡主持包括刘大将军的想法和赵老师相同,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

那就是虽然耶律淳死了,但最北辽最厉害的两位仁兄耶律大石和萧干还在。

不过在第二次北伐的初期,宋国军队却出人意料的顺利,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而令童公公和蔡主持更加高兴的是,有个辽国的高级将领居然主动向他们投降了。

这可是一百多年来,辽国向宋国投降的第一位武将,而且此人也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他就是辽国怨军的首领之一,郭药师。

我们前面说过,怨军是耶律淳一手建立的私人武装,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金国,但后来怨军发生了内哄,再加上被金国多次痛击,实力大受损伤。

蒺藜山大败后,怨军跟随耶律淳退守燕京,负责燕京南部军事防御。

而作为怨军首领的郭药师,在耶律淳刚即位时,确实也得到了耶律淳的特殊照顾,被耶律淳任命为涿州留守,负责抵抗宋国的进攻。

可惜好景不长,主人耶律淳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便去见了自己的祖先,而郭药师的怨军便失去了以往的光环,成了不受萧德妃欢迎的野蛮武装。

郭药师是个战场上的赌徒,他很善于看准时机下赌注,在前面几年中,他将赌注压在了耶律淳身上,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目前赌桌上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三国对弈的一方,辽国败局已定,不可能再有获胜的机会了。

要作一名成功的赌徒,郭药师必须跟对主人,站对阵营,否则他就只有和耶律淳一样,成为辽国的殉葬品。

于是,我们的郭药师决心更换主人,他这次将赌注压在了宋国身上,也就是童公公身上。

所发还没等宋朝大军发动进攻,他便很主动地向童公公献出了涿州城和易州城。

我们的蔡主持也终于获得了夹道欢迎的殊遇。

蒙古灭金之时,金国为何往河南跑而不回自己东北老家?

宋朝,一个极其“偏科”的朝代。我们先来看看它分数最低的科目 - “军事”和“外交”。

在军事上,宋朝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打得夹着尾巴做人。而宋朝皇帝的解决方法并不是提高战斗力,而是“既然打不赢,那就用钱来摆平吧!”

举个例子,北宋和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双方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可以说打了个平手。可是宋真宗为了拿回土地,急着跟萧太后摊牌,愿意每年向辽国提供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这明显是藩属国对宗主国做的事儿啊,堂堂大宋难道甘心屈居于人下?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农耕文化滋养的汉族政权,从来都不是彪悍游牧民族的对手。西周先祖为了寻求和平,向戎狄输送财产,甚至被迫迁徙。西汉初期,刘氏政权为了停止战争,把公主远嫁到匈奴,直到鼎盛时期的汉武帝,也是花了44年时间,才把匈奴彻底赶出漠北。后来据说部分西迁的匈奴人又跑去欧洲搞事情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宋虽然丢了面子,但面子还能从地上捡起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花点钱换来100多年的和平,做自己更擅长做的事,比如发展经济,比如吟诗作对。这一笔“交易”,从经济层面和人民幸福层面来讲,只赚不亏。宋朝虽然向辽国输送大量岁币,但相对于和平年代产生的财政收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如果坚持开战,宋朝每年至少花费4500万到5000万两的巨额投入。

只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澶渊之盟”以后,宋朝不但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帝国雄心,连最基本的军队战斗力都变得原来越弱鸡。没有硬刚的决心和靠谱的军事实力,谁都可以去揩一把油。这不,连小小的西夏都来闹事了。

说起西夏,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天龙八部》里楚楚动人的梦姑。西夏李氏,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予李姓。这本来一直都是一个乖巧、听话、惹人爱的少数民族政权,即便在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替的年代,西夏都坚持“不管中原谁上台,咱们都归附”的原则。但到了北宋,李氏居然同时向大宋和辽国称臣,两边拿好处。这本不奇怪,见风使舵本来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就跟现在的欧洲一样,一边选择站队美国撤掉华为,一边又希望中国能在新冠爆发期无私地驰援自己。

事情的转折点,始于西夏国出了一位誓要逆天改命的少年天子 - 李元昊。由于不满足自己的老爸每年抱着大宋施舍的财物不思进取,李元昊(1003-1048)立志改变现状,霹雳“出圈”。看看,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隔壁家同样作为00后的宋仁宗(1010-1063),面对同样苟且偷安的老爸宋真宗,儿子心安理得延续了用钱摆平所有问题的“绥靖政策”。只是这次,面对的是一头用钱塞不饱的大狮子。

在随后的一系列战事中,宋军理所当然地输得很惨。李元昊虽然刚开始三战三胜,但后来战线拖得太长,以至于后方供给不足,再加上与辽国交恶,不得不停战,跟宋和谈。说是和谈,其实是“敲诈”了大宋每年13万匹绢,5万两银以及2万公斤茶。

被西夏掐着脖子吊打也算了,没想到辽国这个时候背信弃义,也跑过来趁火打劫。他们随便想了一个开战的理由,过程可以直接忽略了,因为还没开打,大宋就提出增加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包括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国这次真是趁乱捡了个大便宜啊。

每次看到大宋明明跟对方打了个平手,却始终没法硬起腰板谈条件,就气不打一处来。其实宋朝最开始的两任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非常有雄心壮志,有勇有谋。自从宋真宗开了个“拿钱消灾”的头,继任者可以说是一代比一代执行得更“出色”。平局了尚且主动提出赔款,那打输了呢?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把时间线推进到北宋末年。说来也好笑,虽然北宋在军事上没什么作为,但居然把辽国给“熬”死了。(注:这里的“无作为”指的是朝廷一味贪图和平,无心发展军事,实际上两宋时期有很多厉害的军事天才和高手,以及赤胆报国的英雄)。原因在于辽国内部的腐败和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和大宋一样,长期被辽国欺压。敌人的敌人,便是同盟。于是俩皇帝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拔掉这颗眼中钉。(宋朝这个时候执政的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

女真一马当先,首先打得辽国找不着北。而大宋因为江浙一带的方腊起义,不得不延缓雪耻的步伐。不过,即使辽国被女真打趴下了,但对付大宋依然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一次,大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主动对辽发起战争,居然都惨败而归。最后,还是女真(金国)终结了辽国。

能够解决这个世代宿敌,当然大快人心。只不过,大宋并没有因为辽国领了盒饭而转运。因为宋在这次联盟中可以说啥贡献都没做,而且还被金国摸清了底细,原来大宋如此不堪一击。这就为两国后来的土地谈判和大宋赔款问题埋下了伏笔。

什么?大宋和金国作为联盟,轰走了辽国,大宋还要向金国赔款?这是什么逻辑?

你没看错。前面说了,大宋在这次联盟里几乎没有产生作用,可以说金国是靠一己之力取得的胜利。代价就是大宋虽然最后拿回了燕京及六州之地,但每年却要向金国赠送20万两银,20万匹绢。

对大宋来讲,金和辽又有什么分别呢?当然有!辽至少基本遵守了“澶渊之盟”,还大宋100余年的安宁,而金的所作所为就...我们来聊聊宋金之间的恩恩怨怨。

自从辽国被金国终结以后,不少辽国旧臣投奔了大宋。金国本来就很看不起战场上吓得腿软的宋军,这下更是找到理由,向大宋开火。被“澶渊之盟”供养了一百多年的大宋,哪里经受得了这样的惊吓,更何况当时的皇帝还是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宋徽宗第一反应并不是像之前的皇帝一样急着求和,更没有用他的瘦金体大笔一挥,下诏迅速应战,而是......逃为上策。在逃走之前,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赶紧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当然,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宋钦宗的处理方法,要么是割地赔款,要么跟他老父亲一样逃之夭夭。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出现了一名硬刚的主战派人士 - 兵部侍郎李纲。此人在 历史 上并没有太大名气,而且大宋比他厉害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我会选择说一说这位李大人呢?其实李纲的处境,代表了两宋时期最无奈、最悲壮的一类人。他们拼了老命打下来的“战果”,几乎都被皇帝或“主和派”拱手让人。前面说过,大宋的军事力量不堪一击,其实是指朝廷在国防建设方面很不走心,老是想着地用钱买“和气”,却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其实两宋有很多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领,他们不但有忠君报国之心,以身殉国之义,还有智慧有策略,比如抗击金军的岳飞,还有抗击蒙古军的王坚。他们在前线战场其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如果坚持下去,即使没有百分百胜算,但肯定可以扭转一些被动的局势。

说回李纲,本来已经好几次击退了金兵,偏偏朝中主和派煽动宋钦宗割地求和,胆小怕事的宋钦宗当然满口答应。宋钦宗执(保)政(命)的细节不再赘述,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做了一个“摇摆州”,在“主战”和“主和”之间随意切换,不但错失了最佳的反扑机遇,还给了金国“正当”的理由来索要更多赔款,最后还把自己和老父亲变成了金国的人质。

一国无主,那还叫国吗?

跟辽国命运相似的大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被金国灭国的契丹人,被打得七零八散,有的去了金国,有的逃到大宋,有的做了蒙古人,还有一部分据说称霸了中亚。反正,辽国这个国家肯定是不复存在了。再看看大宋,虽然没了皇帝,但金国也没办法立马就吞掉这块肥肉,于是就想到了扶持傀儡政权这一招,让汉人做皇帝,当他们的牵线木偶。当然,这位名叫张邦昌的皇帝,自知龙椅不好坐,于是选择了还政于赵氏。就这样,本来极有可能出局的大宋又被送进了“复活赛”,开启了宋朝的下半场 - 南宋。

历史 上被一分为二的朝代并不少,比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等。大多数下半场开国皇帝其实都过得挺窝囊的(东汉的刘秀是个大写的例外)。不过,再窝囊,无非就是政权被架空,当了个“假皇帝”,再差也比我们99.99%家里没矿的人起点高。可是南宋的开国君主宋高宗赵构,眼看一大家子全被虏去金国做人质受尽侮辱和折磨,跟患了创伤性后遗症一样,从一个主动请命、不畏生死的翩翩少年郎,变成了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逃跑皇帝”。

宋高宗到底有多怕金兵呢?为了逃命,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江浙沪包邮区。(从开封一路逃到扬州、镇江、杭州、南京、杭州+1、绍兴、宁波、舟山群岛、温州......)说来也怪,宋高宗跑了这么多地方,居然没被金军抓住。为啥?还不是因为瘦死的骆驼的比马大,就算南宋领土一再缩水,相比其它很多国家也算得上一个领土辽阔的大国。所以无论金如何“猫捉老鼠”,宋高宗始终有地方可藏。宋高宗一边逃命一边派人向金求和。他的求和“梦想”并没有随着金国的撤军和南宋局势的扭转而改变。当然,任何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正如北宋的澶渊之盟,以有限的代价换来了百年多的和平。宋高宗同样用绍兴协议,奠定了南宋随后的和平局面。不过,他做了一件让人想把他从 历史 书里拎出来暴打一顿的蠢事,那就是为了讨好金国,纵容秦桧害死了岳飞......

南宋在宋高宗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宁的阶段,特别是经过宋孝宗的一系列改革后,南宋进入了岁月静好的中兴时期。不过,自孝宗、宁宗以后,因为奸臣当道,开始走下坡路。而南宋的命运,就像都城“临安”的名字一样,只是换来了“临时的安宁”。前面说了,北宋熬死了辽国。这一次,南宋又同样熬死了金国。怎么回事呢?

别看宋朝一幅颤颤巍巍、弱不禁风的样子,但论起“斗命长”,那可是干掉了唐元明清这些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的大一统政权,以319岁超长待机的高龄登上了“长寿王朝排行榜”的季军宝座,仅次于周朝和汉朝。

说回南宋是如何熬死金国的。抽完辽国再吊打南宋的女真族,这次碰到了真正的劲敌 - 成吉思汗。可想而知,金国自然是被蒙古铁骑打得狼狈不堪、满地找牙。 历史 有时候真的是惊人的一致啊!当初发生在宋皇帝身上的事,这次竟然也发生在金皇帝身上了。金主派人向蒙古求和,被一口拒绝,就像金人当初拒绝南宋的求和一样。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南宋这时索性也把每年进贡给金国的财物赖掉了。金国这下更没有钱打仗了,同时还要应付中原地带汉人的反抗,真是一个头两个大,谁让你之前抢别人的东西不眨眼呢?

南宋又干了点啥呢?不能只看热闹啊!南宋这次干了一件跟“北宋联金灭辽”一模一样的事,那就是联合蒙古灭了金。过程不再多说了,总之就是一洗百年雪耻。当然,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南宋同样也被“队友”蒙古吞并了。不过, 历史 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番外篇。

首先,关于金,正所谓君子报仇百年不晚。 历史 上一直有关于谁是中国第一战斗民族的争论。大多数人选择了蒙古族,也有人选择了金国的女真族。金国虽然在1234年亡了国,但是留在东北的女真族在100多年后归顺明朝,和汉人统治者一起北伐蒙古,实现了自己的百年复仇计划,后来在明朝的庇护下更是不断做大,甚至取而代之,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清朝。

第二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竟然最后一个被蒙古拿下的。我们都知道蒙古铁骑横扫世界,根本找不到对手,可是为啥只花了20多年时间灭金,却花了40多年才灭掉南宋。这不得不归功于钓鱼城(现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之战以及守将王坚。在南宋最后的反击保卫战中,四川和重庆的军民坚守了半个世纪之久,而钓鱼城保卫战长达36年。最后,因为南宋灭亡,大势已去,而且蒙古军答应不伤害城中百姓,王坚才决定交出钓鱼城。弃城后,没有一个人摇尾乞怜,守城的所有将军全部拔剑自刎。只有2.5平方公里的小小钓鱼城,不但保留了汉人最后的尊严,甚至还影响了世界格局。在这次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居然战死了。蒙哥的倒下,引起了蒙古统治阶级内部的汗位之争,也导致蒙古军从欧、非、亚等国撤退。因此,钓鱼城之战也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

写完这一篇“低配极简版”的宋史,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宋朝太弱逼了,任谁都可以踩一脚,实在不配代表我“天朝上国”的实力。其实恰恰相反,你知道宋朝在除了军事以外的领域有多牛逼哄哄吗?两宋时期的经济、贸易、文化、 科技 创新、寒门逆袭的成功率、普通社畜的幸福感、男女谈恋爱的自由度可以说是冠顶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并且远远超越我们的认知。随便举几个例子。四大发明中有三个源自宋朝;南宋由于经济中心南移,海外贸易空前繁盛,造就了中国 历史 上的“大航海时代”。郑和去过的很多地方,早就被宋朝人玩了个遍。所谓“欲扬先抑”,下一篇,我们来看看被“军事”科目严重拖分的宋朝,是如何在其它领域大放异彩。

大辽亡,殉难者数十,为何北宋亡,竟只有一人殉国?

我认为大概原因主要如下:首先,即使东北是他的老家,而金国在此发育,但是在后期东北的控制权已经不属于金国了;其次,金国南迁之后学习汉人文化,汉人礼仪,接受汉人思想,被迅速汉化,而则女真人分散中原,导致东北女真人稀少,无法大规模组织军队;最后,当时盟友国蒙古攻打西夏时金国隔岸观火,并没有给与帮助,导致金国失去了所有盟友

与金时期的有西北的蒙古(最后也是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的)西南的南宋,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金国崛起之后打压蒙古人,蒙古人最后与南宋联合,消灭了金国。在蒙古还在养精蓄锐的时候,金国开始对内部进行调整改革,先是把首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到了燕京,同时又下令破坏会宁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北丢失了,金国可控制的地区便只有河南与淮北一带了。而此时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完成了统一。

在后期,金国迫于北方蒙古的军事压力而一再南退。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对金国发起攻势,金国没有丝毫准备,先后丢失了多个地区,节节败退,最后被蒙古军队击溃,此时的金国已经失去了中都以北失去了军事防护屏障

在当时的情况下,金国也只能往河南跑了,连战连败、士兵们心灰意冷,加上蒙古军加紧攻势,金宣宗和官员不得已才往河南跑,名为迁都,实际上就是逃跑,金国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

北宋、辽国、金国都很强大,为什么不灭了弱小的西夏呢?

辽国灭亡之后卫国殉难者还有几十个人,但是当北宋灭亡之后只有一个人为此殉国。这无疑就说明当时北宋已经腐败透顶了,才有这等悲惨的结局。

整个北宋灭亡了,就只有李若水一个人为国捐躯。他也有一颗非常爱国的心,就是他对于国家的忠诚才让我们感动至极。虽然他没有岳飞那样有名气,但是他的爱国气节一点都不比岳飞差。在金国的士兵第一次攻打汴梁的时候,李若水就曾作为使者出席金国与金国谈判,当时他要求金军首领割让土地。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金军首领的利益,所以进金军首领当然拒绝了。

当两国的谈判破裂之后,李若水只能无功而返。当时金国先后几次攻打宋国,令人愤恨的是,金国并不是直接攻打宋国的而是让宋国人自己打宋国人。在他们攻打到汴梁城之后他们就让当地人去搜刮宋国人的家产。并且还让对方挖坑把自己活埋了,可以说是宋国人自己活埋了宋国人。这一方面极大地节省了金国人的力气。如果国家不是无能到极点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时李若水跟宋钦宗一起再次来到金国进行谈判。金国首领想要让李若水做傀儡皇帝,但是李若水言辞拒绝了并且还大骂金国首领。金国首领听到了李若水的马上之后当然极为生气,就把他下令处死了。即将要被处斩的李若水听到这个命令之后依旧马上不停,反而还骂得更加厉害。从他的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李若水是有非常坚定的民族信念的,他非常的爱国值得我们世人所称赞。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击败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在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称帝,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这就是辽国的开始。公元1125年,在强大的女真军队的打击下,辽国最后一位皇帝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兵败被俘。强大的辽国至此灭亡。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将领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并且在随后多年攻伐后除北汉外其余九国均被赵匡胤消灭。“统一”中国后的赵匡胤,对五代十国的乱象刻骨铭心,再加上自己得位不正,便对地方及个人拥兵自重的行为深恶痛绝,为了彻底根除这一弊端,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便亲自导演一个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公元1114年一直被辽国统治的女真族也出了一厉害的人物完颜阿骨打,他统一了女真诸部后接连击败辽军,并在第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立大金政权。公元1234年,在蒙古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的蔡州城中,金宣宗的儿子金哀宗完颜传位于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己则自缢于幽兰轩,时年三十七岁。至此,立国一百二十年的金朝宣告灭亡。

三个强大的政权在中原大地上交替统治着,而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一直生存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间,立国一百八十九年屹立不倒。这个国家就是有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玄宗时迁居陕北。首领拓跋思恭因平叛黄巢起义收复长安城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这支党项部落便以夏州为中心发展势力。

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到了宋朝建立,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依然视这股党项势力为藩镇势力,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虽然采取削藩政策,但是面对强大的党项部落,宋太祖也是采取了拉拢政策,并对李氏一族首领的地位“许以世袭”。到了宋太宗继位,为彻底解决后患,企图将李氏一族迁入京城加以控制,此时的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为免除干戈,奉诏入京。但是他的族弟李继迁不愿投降,借故逃了回去。

公元985,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与宋朝闹翻。然后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取得了辽帝的册封,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已经割据一方。宋太宗震怒派出五路军队前去围剿,均未成功。太宗死后,宋真宗继位。这位宋真宗就是那位澶渊之盟的软弱君主,为息事宁人,他同意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党项部族的独立地位。

北宋一直以中原王朝正统自居,统治者均认为西夏立国的夏州等地区一直应该是中原王朝的领土。虽然割让土地给李继迁,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夏州节度使的独立自主性,并没有承认西夏是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也算的维持了一段和平。但是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元昊并不想继续做这个附庸。在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

李元昊的称帝行为彻底激怒了宋朝的统治阶级,此时的皇帝已经成为了宋真宗的儿子,“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宋仁宗,仁宗皇帝下诏削夺元昊官爵,撤销所赐皇姓“赵”,停止贸易往来,并在边地揭示布告,募人能捕杀元昊者,赏作定难军节度使。自此之后北宋与西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来回切换,仁宗朝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朝为第二次,神宗朝为第三次,哲宗朝为第四次,徽宗朝第五次。可谓是有北宋一代,与西夏的作战就没有停止过。

北宋与西夏各有胜负,谁也没有完全的占到谁的便宜,西夏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强大,但是由于国土狭小,无法支撑大的战争行为,而北宋虽然富有四海,但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军队战斗力逐年下降。直到徽宗时被金国灭亡。所以说北宋不灭西夏不是不想灭,而是灭不了。

辽国作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直势力强劲。李元昊称帝时辽国在位的皇帝为辽兴宗。西夏在李继迁时就与辽国达成的同盟关系, 共同对付宋朝,但是在北宋与辽国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的关系迅速升温,长达百年维持兄弟之国。所以在西夏与北宋战争激烈的时期,李元昊多次请求辽国出兵协助,但辽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而西夏在有一次帮助辽国镇压夹山部呆儿族的起义,平叛之后辽将将所有缴获归为己有。一系列的事情发生,让西夏与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公元1043年李元昊煽动、引诱辽统治下的山南党项各部及呆儿族叛辽归夏。接着,又唆使呆儿族降户不断骚扰辽朝的边境。公元1044年四月,辽山西五部节度使屈烈等举部投夏,辽责令西夏遣返叛将,李元昊不许。当年五月,辽兴宗派兵征讨叛辽的党项族,李元昊出兵援救,打败了辽军,杀死了率军的辽招讨使萧普达等。消息传来,辽兴宗大怒,亲率数十万大军,大举讨伐西夏。

经过1044年和1049年的两次贺兰山之战,辽国军队虽然在一系列遭遇战上战胜了西夏军队,但是西夏军队利用地形优势抵抗,在长期战争后辽国并没有实现自己开疆扩土的战略目标,反而因为与西夏的战争消耗辽国的国力,为此后的亡国埋下了祸根。所以说辽国不灭西夏基本上是因为实力相当,打的两败俱伤对谁都不好。

自此以后北宋、辽、西夏,三国均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西夏名义上还是要向北宋与辽国称臣,但实际上却完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形成了宋、辽夏三朝鼎立的局势。知道女真部落金国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平衡。

金国迅速崛起,1125年灭掉辽国,1127年灭掉北宋。在灭辽的最后阶段,因为当时的西夏与辽国的和亲关系,西夏曾出兵帮助辽国,但在辽国灭亡,辽末代天祚帝逃亡西夏时,金国要求西夏不可接纳,在一系列的威逼及利诱下,当时的西夏国君李乾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将天祚帝“让”给了金国。从此成为了金国的附属国。此后西夏对于金的一系列行动都采取支持态度,并没有在大的问题上与金国发生冲突,所以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而金国统治者也是非常了解西夏的战斗力,虽然西夏已经到了衰败期,但是征服西夏还是要付出消耗巨大国力的代价,辽国的灭亡就是很好的例子。金国起兵反辽本意就是要扩张生存空间,灭亡北宋也是为了掠夺资源,而地处西北贫瘠地区的西夏,并不符合金国的战略意图。另外西夏的存在很好的为金国屏蔽了来自契丹残余势力建立的西辽,以及逐渐强大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的威胁。所以对于金国来说,消灭西夏是不划算的行为。

北宋、辽国、金国之所以没有灭亡西夏虽然都是各有各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各家的战斗力都一般,而西夏小国战斗力又略强,谁也没有完全战胜谁的能力,最终全都被崛起的蒙古帝国消灭掉了。也应了那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以上就是关于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