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月饼券隐灰色利益链 勿损害社会整体福利

2012-09-20 13:581880中国食品饮料网
  中秋节临近,月饼销售渐入旺季,出了实体月饼的热销外, 月饼券也随之漫天飞舞。不为人知的是,在一张张漂亮的月饼券背后,却隐藏着一条灰色利益链: 一张月饼票从酒店或月饼生产企业卖出后,经“黄牛”前线搭桥后,再回到酒店或生产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厂家并没有卖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月饼,却转了大钱,成了名符其实的“印纸卖钱”。
  月饼券销售再回收成灰色产业链
  离中秋还有两周的时间,青岛市民马女士就为手中月饼券的处理犯起了愁。她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的关系,自己每年都会收到不少月饼券。但自己和家人不爱吃,多余的月饼券如何处理成为一个难题。
  每逢过节,不少企业就向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酒店、商家购买月饼券,一方面发放员工福利,一方面满足礼尚往来的“人情需求”。而员工手中的月饼券除了自己消费、赠送别人以外,流向“黄牛”也成为一个重要渠道。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各种各样低价收购、出售月饼券的信息是铺天盖地,记者随机拨通了其中的一个电话,表示有几张标价756元的月饼券想出售。
  几位商家告诉记者,他们回收月饼券是为了先买后卖赚差价,这段时间的价格是六折进,七折出。除了赚取差价,一些月饼券最终会从“黄牛”处回到生产商手中。如此一来,月饼券成了一种“虚拟经济”,它的流通过程成了一条灰色的利益链。
  月饼市场潜规则:券比饼多
  此外,报道还指出,部分生产月饼的一线品牌酒店确实存在“券比饼多”的现象。
  一些“黄牛党”向记者透露,券的数量绝对多过饼的数量,他们每年会收购大量的月饼券,就算最后券都卖不出去,他们也能以一至两折的折扣将月饼票回笼给发券方,换回现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券多饼少”在某些酒店已是潜规则,月饼券在市场上转一圈,该酒店就可以获利至少20%。他说,酒店按团购价将月饼券按5~6.5折出售给单位,单位将券发放给员工,有些员工会将券按对折甚至更低价卖给黄牛,酒店再从黄牛手中回购月饼券。就这样,月饼券空转了一圈,酒店不用生产月饼,只用卖券就赚了钱。这类交易模式与期货市场“纸黄金(1759.00,-11.60,-0.66%)”交易有几分类似,名为月饼买卖,其实全部是通过一张月饼券完成交易,整个过程不需要实物月饼出现。
  月饼券“虚拟经济”:厂家印纸卖钱
  对此,北京晨报9月18日报道称,月饼券可谓成了一种“虚拟经济”,它的流通过程成了一条灰色的利益链。
  首先,单位以6折到7折的价格从厂家团购月饼票发给员工;员工以4折到6折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黄牛”;“黄牛”把倒卖不掉的月饼券以4折到5折的价格卖回印券的厂家。月饼券转了一圈,厂家实际上却并未卖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月饼,月饼券演变成了一种“期货类的金融商品”。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在这一环节中,厂家卖了一张自己印制的“纸”,就可以赚取相当于券面面值2折的真金白银,“黄牛”也有了利润,而最后买单的却是消费者。
  经济学者马光远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月饼定价普遍虚高,“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由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撑着。
  灰色产业链背后到底谁赢谁输
  “月饼券的好处在于选择性更大———在提货时有不同款可供选择,多余的月饼券还可以变现。”济南市民贾大宇表示,每逢中秋节收到各式各样的月饼券,他都会选择部分送人或打折转让。
  在月饼券的利益链中,厂家商家赚到了钱,“黄牛”赚到了钱,消费者也将月饼券折现了,似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不过导报记者发现,在这个产业链中,厂家商家、“黄牛”受益最大,月饼券的“超印”实则损害了市场的正常运转,最后埋单的是消费者。
  在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强看来,月饼券如今已形成一种“经济现象”,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月饼券作为一种礼品,供应量远远超过实际消费量,生产厂家和商家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们会根据对市场的预测进行生产,实际上是把月饼券当成一种期货来炒。”宋强认为,无论是月饼还是一些名烟、名酒的生产厂家,通过设立代理商回收 产品 ,或者利用有价证券进行期货炒作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情况最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损害社会的整体福利。”宋强说。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