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名单中,广西忻城县获得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立项,该项目是以桑蚕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忻城县桑蚕产业覆盖全县12个乡镇131个行政村7万户27.6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5%。2024年全县桑园面积约26万亩,鲜茧产量4.59万吨,同比增长8.1%;鲜茧产值约29.37亿元,同比增长8.1%。
近年来,忻城县以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样板县为目标,依托国家政策倾斜,不断加大产业投入力度,以良种良法、科技赋能、全链延伸为抓手,统筹推进桑蚕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好“一棵桑”:良种良法深挖单产潜力
初夏时节,在忻城县红渡镇600多亩的现代化桑园里,水肥一体化喷头正均匀喷洒着营养液,肥硕的“强桑1号”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蚕农们正忙着采摘、装袋、搬运。
在忻城县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基地,技术员韦国锋正通过智慧蚕房管家系统监测桑园墒情。“这套系统自动调节水肥供给,可使每亩桑叶产量从3000斤提升到6000斤,病虫害减少40%。”韦国锋介绍道,基地试种的20个桑树新品种中,“桂桑优12号”凭借叶片密集、生长周期短的优势,成为主打品种,年亩产桑叶达7000斤,比传统品种增产40%。
“种桑就是好,不仅有补贴,还有专家教我们种植技术,桑叶可以单卖算钱,也可以养蚕赚钱。”安东乡蚕农蓝秀珍说,她家5亩桑园去年产叶3万斤,仅种桑养蚕一项收入就达6万元,比种其他农作物收入翻了几倍。
红渡镇现代化桑园、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基地的成功建立是忻城县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桑园样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忻城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引进抗病性强、叶质优的桑树品种,建成一体化、标准化、规模化桑园,提升农业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
养好“一张蚕”:科技赋能助力提质增效
“我们从3月28日开始销售三龄、四龄蚕,平均每天发放80至100个标准张,覆盖多个乡镇。”忻城县蚕桑产业园安东基地经理银星希介绍,他们通过实时监测养殖环境,采用工厂化集中养育1至4龄小蚕,死亡率降至5%以下,今年一个标准张市场价为170元,农户养殖10天后即可上市,蚕茧产量在100斤至120斤之间,按目前价格30元/斤计算,一张蚕可收入3000元以上。
红渡镇六蝶村标准化蚕房基地迎来收茧时节,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一起加班摘蚕茧,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今天出售第三批,每批养2万只蚕,每批收获蚕茧500斤左右,共收入4.5万元。”六蝶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宝珍说,去年他们实施“村委牵头、村企合作、村民参与”经营模式发展桑蚕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75万元,今年计划养蚕12批次,努力实现收入20万元以上。
近年来,忻城县整合粤桂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各类资金,在桑园改良、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关键环节加强攻关,先后建成安东村、六纳村、上浪村等11个标准化桑蚕养殖基地,实施小蚕工厂化集中共育,向蚕农销售四龄优质蚕,并通过“智慧蚕房管家”5G系统,为蚕农提供远程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家蚕成活率和蚕茧产量。
拉好“一条链”:全链延伸激活产业价值
在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一期项目生产车间,只见机械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着缫丝、络丝、并丝、倍捻、倒筒……
“项目将从传统的初加工品向高附加值链条延伸,补齐忻城在织绸、炼白、数码印花、丝绸、服装等产业环节空白。”该项目运营管理方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韦懿宸说,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18个标准厂房,绸厂已开机试产,累计生产真丝绸约300万米,产值1.5亿元;丝厂已安装24组自动缫丝机;数码印花厂安装14台印花机,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间接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近就业。
引进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强化技术培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是忻城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忻城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直接带动就业、“订单式”保价收购、科技兴农行动、村集体经济分红等形式,带动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双提升”。
如今,桑蚕产业已成为忻城县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忻城县将继续把发展桑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满怀信心、阔步前行。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