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张悦)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为“Measure Your Blood Pressure Accurately, Control It, Live Longer!”(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据统计,我国约有2.67亿成人患有高血压,正常高值人数高达4.35亿,18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
有些高血压患者并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人们在进行健康管理时应当如何知晓高血压、了解高血压、重视高血压?就预防和监测血压的相关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孙宁玲近日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孙宁玲
孙宁玲表示,高血压可能引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如果不加以管理,会显著增加致残和致死风险。因此,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并积极寻求医生指导,做好血压的自我管理和治疗。
年轻群体也要重视高血压,具备血压监测意识
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血管病变,与年龄、基因及环境等因素相关。血压升高不仅会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更严重的是会导致器官损害。
孙宁玲举例道,高血压引起的心脏器官受损可能引发心肌肥厚、房颤、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等;肾脏血管损害会加速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增加透析风险;脑血管损害则直接增加卒中风险。若不加以管理,高血压会持续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导致心脑肾疾病发生,最终加重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
因此,不能等到症状出现才干预,而应早期监测血压、及时了解自身血压水平,并尽早采取管理措施,以降低远期风险。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年轻人误以为高血压是“老年人专病”,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区。高血压已经从老年化转移到年轻化,年轻人群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年轻人运动减少、长期久坐办公或宅家,导致体重增加,而体重增加正是血压增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大量高盐、高脂的外卖,高糖饮食,也进一步增加了年轻人患高血压的几率。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在推高年轻人的血压水平。
因此,孙宁玲表示,高血压并非老年专病,与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及睡眠障碍等多重因素相关。年轻人若不重视这些危险因素的管理同样会引起高血压,要重视对高血压的关注和管理。 高血压患病率非常高,孙宁玲表示,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如果不定期监测血压,很难发现血压变化。因此,并不能仅仅依赖症状来诊断或治疗高血压,而应通过监测数据水平来判断。
监测血压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在机会性筛查中进行查体、到社区医院检查,以及家庭血压测量等。家庭血压测量尤其重要,能在早期发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从而及时管理。
防治高血压:知晓、测量、治疗,还要重视体重管理
孙宁玲表示,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在于“知晓、测量、治疗”三大步。首先,知晓血压必须依靠定期监测,我国许多高血压患者因无症状而长期忽视血压监测,往往发现时血压已经处于较高状态。通过全国性机会性筛查和医疗机构检查,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其次,规范的血压测量至关重要,家庭自测血压应做到规范测量,比如早晨起床30分钟内测3次、晚上睡前30分钟再测3次,取相近数值的平均值,且平静后采取坐姿测量,避免随意测量或长期不测量。高血压被视为“沉默的疾病”、“无形的杀手”,在日常生活中要破除“有症状才治疗”的误区。有些年轻群体认为一旦吃了药就需要“终身服药”,实际上医生会根据患者风险分层制定方案:低中危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能有机会减用或者停用药物,高危患者则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监测血压不仅在于监测数字,更在于守护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的应用,孙宁玲表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高血压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使患者无需频繁就医即可实现持续血压监测。通过人工智能对监测数据的学习分析,可以提升血压管理设备设计的精准度,还能优化血压管理模式。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应用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立,未来将有效提升高血压管理的效率。
高血压常与其他疾病并存或相互影响,如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病等,对于这类情况要进行综合管理。目前“三高共管”理念中,体重管理是基础治疗管理的关键,因为体重增加会引发炎症因子,进而影响血压和血管功能,甚至会引起心肾疾病。基于近年提出的“心肾代谢综合征(CKM)”概念,在管理血压的同时必须同步关注体重、心脏病变和肾脏病变,通过综合管理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健康获益。
孙宁玲介绍,2024年8月,第五版高血压指南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发布,在分级、分期、分型方面带来新特点,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分级方面,《指南》将高血压分为1-3级区别管理;分期则依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划分风险层次;分型则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并细化出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等亚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在药物治疗方面,基于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指南》创新性地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品列为第六类降压药物。
新版指南还重视生活方式干预,提倡“低钠富钾盐”的应用。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通过低钠富钾盐代替盐可以实现血压的降低,还可减少心血管病变事件。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