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新闻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丝绸?——万事利的坚守与突破

2025-04-27 21:5630新华网

  丝绸,从千年驼铃的环佩叮当中走来,从唐诗宋词的古雅风韵中走来,充满古老东方的华美与神秘。让世界爱上中国丝绸,对于杭州丝绸企业万事利来说,是初衷,也是不懈追求。

  北京奥运会“青花瓷”颁奖礼服、G20杭州峰会丝绸国礼、杭州亚运会真丝奖牌绶带……万事利在世界舞台一次次亮相,助力让中国丝绸成为典雅和时尚的象征。在坚守中突破,在求索中成长,万事利这样一路走来。

  “创新是我们的基因”

  走进杭州市上城区的万事利科创中心,可以看到一楼大厅里立着一台方方正正的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消费者在前端AIGC大模型里完成个性化丝巾的设计,最快仅需半小时,原本投入的一块白色坯布,便能化为一方印花精美的丝巾面料。

  “一台机器就是一个印染工厂”,万事利这项创新让“印染厂开进门店或者写字楼”成为可能。但是行业的创新,从来都是不易的——

  “到底能不能让纺织印染告别污染?”“能不能让活性染料和面料纤维达到接近百分百的结合?”“10多道印染工序能合到一台机器吗?”……

  项目牵头人、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廷方回忆,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的研发已推进数年,但作为最核心的关键指标——染料附着率一直卡在95%左右。不少团队核心成员曾自我怀疑过。

  马廷方坦言,行业平均的染料附着率仅为60%多,项目团队想要达到接近100%,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提升这5%的染料附着率,他们尝试了上万次的配方调整。“因为染料在染布后达不到‘净水’的标准,就不能再重复使用,更不用说后续能研发成功没有污水排放的一体机了。”马廷方说。

  行业的创新,充满未知数。前行的道路,唯有坚持。


  一次不行,就试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试第三次……“这台机器的研发,耗时长达十年、投入近百人的研究力量、历经上万次实验。”马廷方回想起许多个夜晚和团队加班,仍然历历在目。

  “现在想想当时设立这个项目,胆子真大。”团队技术负责人徐兆梅说,“因为此前,国外的机器也做不到如此。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最后一版本的配方处理过的染液,随着搅拌棒不断搅动,水变清了……“真的成功了!”徐兆梅回忆那一刻仍难掩激动,“有了这项核心技术,通过我们自研的工程设计方案,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终于做成了。”

  “2023年,这款机器投入生产。”马廷方说,这次行业技术的突破,不仅让千年传承的丝绸技艺彻底甩掉污染的帽子,让“印染”和“污染”两个词彻底脱了钩,也给整个纺织业的印染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除了印染丝绸,还可应用于棉、麻、毛等全纺织面料的印染生产。

  “从来没有因为暂时的挫折怀疑或者想放弃,因为创新从来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说,无论是她的母亲、集团创始人沈爱琴,还是她自己,她们始终认为用污染环境换发展的方式不可持续,两代人一直勇于创新,把万事利引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丝绸,从来不是过时的产业,而是活力无限的经典产业。”屠红燕说,“丝绸能够历经千年仍不衰,是一代代丝绸人在关键节点不断传承和突破。对万事利来说也是如此,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而应不断突破舒适区。”

  “传承,必须坚持文化赋能”

  今年2月举行的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上,“一抹红”吸引了大家目光。这款名为“瑞雪报捷”颁奖礼服的面料正是出自万事利,设计构思以冰雪文化元素与国旗红色调为主,丝绸和冰雪韵味互为表里、相互融合。

  从古老的印花工具到精美的丝绸服饰,从传统的织造技艺到现代的数码印花……在万事利科创中心丝绸艺术展示馆,一件件展品,诉说着中国丝绸的辉煌与传承。

  展厅里的一袭白底蓝色花纹的旗袍式长裙淡雅素净,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瓷”颁奖礼服。

  “这件衣服需要经过125套程序,采用的刺绣技法,细腻到完全看不到一个针脚。”屠红燕的丈夫、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说,“当年,为了寻找掌握这门技法的绣娘,我们的员工在浙江、江苏等地的绣乡挨家挨户拜访,最终组建起了一支80多位顶尖绣娘的‘奥运刺绣团队’。”

  “古代的绣法,现如今很多都濒临失传。”李建华指着展品说,万事利这些年来不断推动与宋锦、苏绣、云锦、缂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丝绸的文化艺术、商业价值。

  如果说“青花瓷”礼服是踏遍千山万水的寻觅,那“雀金裘”就是“无中生有”的挖掘。“金翠辉煌,碧彩闪灼”的“雀金裘”是《红楼梦》中贾母赠给贾宝玉的一件大氅,却也只存在于书中。

  经过潜心研究,按照书中的记载,以黄金制成“轻如蝉翼”的金箔片,再切割成微米级的金丝线,加入孔雀的羽毛捻线,织出锦缎罗纱,终于让它从书中“走”了出来。

  “‘雀金裘’承载的是中国人对于‘锦衣华服’的想象,是我国古代丝绸工艺臻于化境的代表,也是这个原因,促使我一直在研究、在尝试。”李建华说。

  在他看来,丝绸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张名片。传统工艺里,有勤劳,有智慧,更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丝绸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在历史的什么时期,丝绸都在满足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今,追求更环保、更好用、更高质量,是丝绸产业的蜕变升级,也是对中华文化理念一以贯之的传播与表达。

  为了让丝绸的花纹表达更加丰富,万事利走访了世界各地的丝绸工厂、展览馆,搜集了全球上万种花型,博采众长。

  “我们始终坚持文化赋能,信念就是做最好的产品。”屠红燕说,万事利多年来科研投入占销售额6%以上,组建AIGC实验室自主研发AIGC设计大模型,建立超过70万个花型数据库。跨界故宫文化、西泠印社等IP开发的文创产品,成功“种草”年轻消费者。

  “让万事利走向全世界”

  在杭州市钱塘区万事利丝绸工业园区里,一台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正进行封装,这台设备将漂洋过海,“落户”到法国巴黎的工厂里。

  “40多年之前,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技术,引进西方国家的设备到中国生产。现在我们也有值得他们学习的产品和技术。”李建华说,如今这些设备正在销往西班牙、意大利、泰国等。

  万事利深知,一家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如若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影响力,很难在海外市场站稳跟脚。

  几年前的一次经历让屠红燕至今记忆犹新。她说,之前万事利跟某国际品牌战略合作,运用万事利自主研发的双面数码印花技术生产的丝巾,印着双方的Logo,售价高达4500元,而用同样技术生产却只有万事利Logo的丝巾,卖1500元已是高价。

  “3000元的差距在哪里?我认为在品牌附加值,但首先,我们要让世界看见。”屠红燕说。

  依靠灵敏的商业嗅觉,屠红燕认为国际赛事是万事利的重大机遇。以文化创意和产品服务脱颖而出,万事利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为多个国际场合提供丝绸礼服、丝绸文创纪念品等定制服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中国丝绸之美。

  2022年杭州亚运会上,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块记录着她“追梦时刻”的万事利定制丝巾,让她欣喜地翘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为了打造品牌,曾经“为人作嫁衣”的万事利多年前就在欧洲寻求合作,但过程却曲折、艰辛。对方一听是中国企业,连面都不见,他们觉得中国人创新力不足,制造的都是廉价品。

  为了扭转这一印象,万事利策划了一场“杭州丝绸之旅”,邀请法国百年丝绸品牌企业主来杭州参观,了解万事利的技术、产品、理念。此前从没踏足过中国的企业主,因为一场杭州之行,彻底改变了对中国丝绸的观感。

  “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多精美的丝绸产品,和中国相比,法国的一些产品已经落后了。”这位企业主主动提出和万事利合作,希望自己的品牌可以到中国来,也让中国的民族品牌通过它的设计和制造走向世界。

  后来,万事利与这家法国百年丝绸企业实现合作,并聘请前爱马仕高管加盟,将国际化管理思路带入企业。

  如今的万事利,不仅有丝巾和服饰,还设计了大量融合中国文化元素的丝绸产品,并借助艺术品、墙纸、窗帘、桌椅等载体,打造出各种丝绸应用新场景。

  在屠红燕心中,丝绸不再只是一种面料,它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她指着万事利的商标说,两个W通过丝带连接到一起,第一个W是万事利拼音的首字母,第二个W就是英文单词“世界”的首字母。“万事利,从来都向往着世界。”

  新华社杭州4月27日电 题: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丝绸?——万事利的坚守与突破

  新华社记者商意盈、张璇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