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巨河泛着银光,笔直地穿过郓城县黄泥冈镇西杨村,河水裹挟着泥沙与时光的碎屑,在两岸冲刷出万亩良田。河畔的村庄里,从20世纪80年代“泥坯房里梭声响”的手工作坊,到如今年产值6亿元的智能纺织产业园,在纺织机的嗡鸣声中,三代人接力奋斗,实现从温饱难继到小康富足的跨越。
“过去是‘户户织机响,为挣一口粮’,如今是‘家门口能就业,人人奔小康’。”日前,记者在西杨村采访,当问到村里纺织发展历史时,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启安静地喝了一口茶水,从1986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织布机开始,把西杨村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初创伊始:致富的“冒险”与村中第一桶金
1986年春,郓城县国营棉纺厂退休干部杨梅清带着致富乡里的愿望,从县城返回老家西杨村。彼时,村里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村集体经济更是囊中羞涩。杨梅清各方筹措资金,发动村民集资建厂,引进20台织布机,将废弃仓库改造成车间。
当第一台织布机哐哐作响,吐出棉布时,20岁的杨文启正在厂里帮着师傅递扳手。这位后来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年轻人不会想到,那台哐哐作响的“铁疙瘩”,正悄然改变整个村庄的命运。
“当时全村人都觉得老杨疯了,投资那么多钱,还能让盐碱地长出纱线?”杨文启回忆,首批产品因销路不畅,杨梅清带着他到处跑销售,甚至跑到外地集市摆地摊。3个月后,山东某外贸公司意外相中了这批“粗布”,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西杨村的第一桶金,就这样在杨梅清的坚持与村民的汗水中诞生。
2004年,全球纺织业遭遇寒冬,时任黄泥冈镇党委书记的智建国望着锈迹斑斑的老式织机陷入沉思。“要么等死,要么换赛道!”他力排众议,在上级的支持下,规划出249亩荒地建设工业园,动员村中企业扩大规模搬迁入园,并提供一系列优惠的营商政策,工业园为西杨村的纺织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岁月如流水般缓缓向前,智能落纱机器人取代了人工,新疆长绒棉与本地棉在智能配棉系统中交融。万锭用工从120人降至35人,细纱支数从21支跃升至80支。村中民企纺织的纱线,也首次出现在了极具竞争力的“江浙沪”高端市场上,热销的场面让村民们热泪盈眶。
创二代产业突围:“田忌赛马”的逆袭之战
2010年,年轻的杨智站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望着泛黄的订单发愁。作为久久纺织的二代接班人,他从小在车间长大,当过挡车工、跑过销售,深知传统模式的瓶颈:“龙头企业吃批量,我们就得找缝隙。”他提出“小单快反”策略,专攻特种纱线,他先后投入400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完成技改,避开龙头企业锋芒,以“田忌赛马”的智慧,研发出6种差异化产品,从婴儿用品到高端家纺,客户覆盖国内各大外贸公司。
“那段时间天天睡在车间,就为抢72小时交货期。”杨智回忆,2018年,企业刚刚技改完毕,就接到了客户临时追加5万件的订单。业内龙头企业订单固定、调头难,客户临时决定把订单交给久久纺织来做,杨智带着团队连轴转,新的智能设备压缩30%工时,最终提前交付。如今,久久纺织的“快速反应车间”日均处理订单120个,利润率比传统模式高出25%。
民营企业之所以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离不开自身努力,另一方面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各项支持。多年来,黄泥冈镇政府牵头多次召开“银企对接会”,让企业负责人与银行负责人直接对接。以久久纺织为例,近年来,贷款1000万元,始终享受最低利息。2024年,当久久纺织南通市销售部遇到资金问题时,银行工作人员迅速反应,启动“跨省服务应急机制”,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仅用2小时便完成全流程手续,为企业发放了300万元贷款,缓解企业燃眉之急。
在西杨村盛开纺织厂的恒温车间里,今年42岁的技术工人杨其分轻抚价值千万的涡流纺设备,机油的气息里藏着他的故事。父亲早逝后,儿时的他与母亲仅靠几亩农田度日。走出学校后,他成为了村里的纺织学徒,从清花、梳棉到并条,每个工序都磨破过手套。如今,这位技术骨干月入过万,娶妻生子,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开上了小轿车。
“过去嫁闺女要看有没有‘三大件’,现在得问会不会开智能织机。”杨文启笑着说。数据印证着巨变:全村1500名从业人员中,百余人从临时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人均月收入突破6000元。
创三代青春接力:智能浪潮织就共富经纬
西杨村盛开纺织创始人正是杨梅清。从1986年至今,企业经过多次技改,已经发展成纺纱织布“一条龙”企业。今年24岁的杨航是在织机声中诞生的,前厂后家的生活,让杨航从小就浸润在纺织业的基因里。设备从有梭到无梭,从喷气再到大圆机,每一次技术革新都镌刻着三代人的奋斗印记。
如今,企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10台价值1000余万元的大圆机安静地运转,46人的智能车间年产2000余吨坯布,构建起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生产闭环。
在武汉纺织大学实验室里,“创三代”杨航通过黄泥冈镇政府组织的产学研活动,首次接触到玄武岩纤维提取技术。这项革命性技术可将火山岩在1450℃高温下拉丝成纱,形成强度达钢材5倍却轻盈可飘浮于太空的新型材料。2024年6月,随着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全球首面玄武岩纤维国旗,这项技术的航天应用价值得到完美验证。
“自己富不算富,要带领村里一起富。”杨航始终记着爷爷杨梅清的话。他不断学习,时刻关注行业动态,自费深造,提高企业与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求在充满挑战的纺织业干出一番新事业。
最近,盛开纺织在原址对面租下了新厂房,计划再上10条生产线,扩大经营规模。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粗纺土布到精细纺再到纺坯布,盛开纺织的蜕变,正是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未来是属于科技的时代,民营企业要想在这个时代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紧跟智能浪潮,以更高的科技,让村民们取得最大的收益。”杨航说。
纺织业已成为了黄泥冈镇的支柱产业,现有企业160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6亿元。西杨村的故事仍在继续,而西杨村的致富密码,藏在杨梅清带头创业的勇气中,藏在杨智“田忌赛马”的商业智慧中,更藏在黄泥冈镇历届党委班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之中。他们以“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战略定力,将纺织业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务实作风,搭建起黄泥冈镇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跨越,都诠释着坚守与创新的时代交响。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