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主任朱展云研究员团队在丝绸文物保护研究中取得新突破,其成果以题为“Comparative study of silk residue extraction agents: Evaluating efficiency and investigating structural impact”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该期刊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在Scopus CiteScore最新排名的“考古学(艺术与人文)”类413种期刊中位列第4,并被A&HCI和SCI索引收录。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不仅在历史、文化、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其保存环境的复杂性也对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早期丝绸文物,因长期受到保存环境的侵蚀,往往遭受严重降解,导致蛋白质含量极低,甚至仅以土壤痕迹的形式保存,给文物的采样和研究带来严峻的技术困难。
为解决这一难题,朱展云研究员团队优化了丝织品残留物提取的关键技术,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提取效率进行了严谨的数理统计,并通过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等表征手段,详细探讨了不同提取方法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钙醇溶液的提取效率远优于其他提取剂,所提取的蛋白质在分子量和微观结构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这一发现为微量样品的精确鉴定提供了可靠技术,显著提高了古代丝织品文物保护工作效率,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工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为厦门大学,主要完成人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杜江昊(第一作者),厦门大学朱展云研究员(通讯作者),以及厦门大学讲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杨军昌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07551)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ulher.2024.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