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筷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史上最全筷子百科,欢迎阅读。更多筷子百科相关内容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史上最全筷子百科 目录:
第一页: 筷子的溯源 筷子的名称 筷子的传说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的溯源】 筷子究竟何时产生,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确定,筷子的出现并非孤立,它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匕匙,《礼记·曲礼》曾记载道:“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这里的“挟”即是筷子。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中国没有。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返回页首]
【筷子的名称】 在古代,不同时期筷子的叫法也不同。先秦时期称“挟”或“荚”。郑玄注明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司马迁《史记》将商纣时期的筷子称为“箸”,古写为“木箸”。
明代镶银刻诗竹筷
在历史上对筷子的主流称谓有以下三种:“箸”、“夹”、“助”。在以上的称呼中以“箸”和“夹”流行较早,“助”在魏晋使用较多。顾野王《玉篇》称:“箸者,夹也,饭具也”;隋唐以后多称为“箸”。
“夹”、“助”二字,兼具会意与形声,字面意思反应的非常直接,就是夹食物、帮助吃饭的东西。《说文解字》中记载:“箸,饭攲也。”
我们现在所说的“筷子”,是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较多的出现。一开始叫“快儿”、“快子”,对于这个称呼争议颇多。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曾提到,那时水上行舟之家讲究避讳,以吴中一带为甚,忌讳“翻”、“住”等字眼,于是称“幡布”为“抹布”,“箸”为“快儿”。
明 人李豫亨《推篷寐语》提出另一种说法,他认为船家将“箸”称为“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与“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 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便喊开了,“快子”按文字学规律,渐渐变成今天所说的“筷子”。
[返回页首]
【筷子的传说】 关于筷子的起源,虽然并无史书记载,但在民间却流传着很多传说。这些传说虽然不具备真实性,不能佐证筷子究竟何时产生,但却给筷子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据说在尧舜时代,大禹奉命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不得耽误一分一秒,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而食之,这就是箸最初的雏形。
《礼记》中记载:“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的方法也能够推动筷子的形成。虽然这些推测不无道理,但是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并没有关于筷子的记录。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个岛中,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沸熟後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汤中挟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听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於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於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艺术加工而成的,
大禹创筷传说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制筷的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时代,时经过数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姜子牙与筷子》
这 一传说流传于四川一带,据说姜子牙隐居的时候,什么事都不做,天天带着鱼竿去河边钓鱼,生活穷困潦倒。他的老婆不愿意再与他过这样的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 另嫁他人。于是便在食物中下毒,不料姜子牙却被一只神鸟所救,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逃过一劫。姜子牙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所以十分穷困。而他的老婆实在无法跟著过苦日子,就想书死他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罢,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又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他知道这是一只神鸟,於是装著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见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挟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将两根细丝竹伸进碗中,刚想挟肉,只见丝竹叽叽地冒起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没毒,你知道丝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没毒,那你吃一块。」,说著姜子牙挟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後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因殷纣乇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妲己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有次,姐己尝到有碗佳肴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後来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後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於是中国产生了筷箸。
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著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即使富於传奇性,也依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於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姐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