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第一个皇后。据悉富察皇后去世之后,乾隆皇帝还曾多次写诗怀念她,从中也能够看得出乾隆与富察皇后的帝后情深。当然这也并非是后人凭空臆想的,因为乾隆对富察皇后的真实心意有历史遗物为证,故宫博物馆里富察皇后的遗物可以证明这一点,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故宫博物馆里珍藏的富察皇后的遗物中,有一件看似寻常普通,却又意义非凡,因为它见证了乾隆和富察皇后的爱情,既可以将其视为是富察皇后的遗物,也可以将其视为是乾隆皇帝的遗物,因为它是富察皇后当初送给乾隆帝的,富察皇后死后,乾隆一直将其佩戴在身边,这个小小的礼物就是火镰荷包。
满清时期满族人都有佩戴火镰荷包的习惯,这个荷包与普通的荷包不同,里面装得不是香料,也不是粮食,而是我们常说的打火石。满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将打火石放入荷包之内,相当于随身携带了火种,方便又省事。后来清军入关,满清人依然延续了佩戴火镰荷包的传统。
不过乾隆时期,各宫大臣们佩戴的火镰荷包看起来都非常的精美,而乾隆贵为一国之君,他的荷包看起来却很朴实,因为这个荷包并非宫中的绣娘所绣,它出自于乾隆帝的富察皇后之手。
富察皇后出身满清八大姓氏之一的富察氏,父亲是察哈尔总管,十六岁的她就成了乾隆的嫡福晋。据悉富察皇后温婉贤淑,十分勤俭朴素。她平时的穿衣打扮都完全没有皇后的做派,而她送给乾隆皇帝的荷包,也是别出心裁。
别人的荷包都是用金线勾勒绣成的,而富察皇后则是巧妙的取鹿尾巴上的毛,代替金线。她会在绣完的荷包里面,放上一首自己抄写的乾隆的诗,再送给乾隆。
富察皇后绣的荷包,虽然不够华丽,但是却心意满满,她也希望乾隆能够看到这样朴实无华的荷包,就能够想到自己,同时能够自我勉励,做一代贤君,如今看来,富察皇后做到了。自她死后,乾隆帝依然将她生前绣的荷包戴在身上,以便睹物思人。
古人点火用什么东西呢?1986年,英国记者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的指导下,写成一部叫《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的书。他在书中说,火柴是中国人在557年发明的。坦普尔所谈到的,是古人称之为“引火奴”的东西,实际上还不能算是火柴,因为它不是点火用的。据北宋初年陶谷《清异录》记载,这种引火奴是用杉木条蘸上硫磺做成的,遇火即着,是引火的好材料。大概在马可?波罗时代,引火奴传入欧洲。如果说欧洲人受它的启发发明了火柴,应该比较可信。引火奴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绝迹。光绪年间修成的《雄县乡土志》说:“城东二里曰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矣。”这里所说的促灯就是引火奴一类引火用品。 古人常用的一套点火用具是火镰、火石、火绒。使用时,先打开火镰荷包的盖,取出火石和火绒。一般用左手拿住火石并将火绒压在火石与手指间,右手握住火镰的荷包,将镰刃对准火石猛击。这种击石的过程一般要重复几次,直到撞击的火星将火绒点燃为止。冒烟的火绒用嘴吹气可直接点烟,也可以引燃火纸或火绳等再使用。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 现代粤语中常用荷包指代钱包。
装香料的荷包,又被称为香荷包,是满族青年的定情之物。一对男女相爱了,女方往往要送给男方一个荷包,那个荷包,一定是那个少女满含深情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绣成的。
烟荷包,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给未来的丈夫,有的是出嫁以后给丈夫做的。有趣的是,每个烟荷包上,都拴着一个烟荷包疙瘩,其形状如同传说中老寿星拐杖上的葫芦,只是比那葫芦要小许多,长只二寸许,一般为木制,上面刻着各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十分精美。烟荷包疙瘩的作用是防止烟荷包失落。因为当时人们扎的是布的裤腰带,连着烟荷包的葫芦疙瘩由下而上塞到裤腰带里,因为有了那个疙瘩的在上,烟荷包就不会从裤腰带中失落了。
在满族人中,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都有送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满族男女老少都佩带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的位置却是不同。男人的荷包,和解食刀、扇套、火镰等必备的小物品一起挂在腰带的两侧,女子的荷包,一般挂在旗袍上边的第二个纽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还常常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每年到了端午节,荷包就要更换了,更换后的荷包,里面要装雄黄和艾草,有些人,还要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配成一串挂在腰上,据说,可以避邪。
亲,我的回答你满意吗?给个好评吧,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继续回答哦
古人取火的方式有很多种,大家最熟知的就是钻木取火,这一方法流传最久,使用最广泛,古人在钻木取火上研究之深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钻的木头相当有讲究,《周书·月令》就有“春取榆柳,夏取枣杏,秋取柞楢,冬取槐檀”的记载,都是榆树、柳树、枣树、杏树等常见之树种,取之简单,阴雨天用什么木头,冻雪天用什么木头都有区别。
图为火镰。
不过钻木取火费时费力,比较落后,慢慢的被另一种取火方法替代,叫“火镰”,这个方法起源于什么时候已不可考,最早记录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柳宗元有“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的记载,这里面的石火就是火镰,据说唐朝武官出行火镰是必备之物,到了宋朝时发明了火炮,火镰有了军事用途,在民间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更是结婚时定亲聘礼之一。
现在抽烟必备打火机,以前抽烟必备火镰。
火镰是个什么东西,很简单,它由火石、火绒、火钢三部分组成,火石也叫燧石,就是常见的石英石,火绒就是非常容易燃烧,晒干后的絮状植物,比如艾蒿、棉花等,火钢就是就是普通的铁块,利用摩擦起火的原理,用火钢在火石上敲打,蹦出火花点燃火绒,三样东西还不到一手掌大小,用荷包装起来随身携带,非常方便,火药的普及后,人们会把硫磺掺进火绒,或者把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再用火石和火钢,能达到像火柴一样的效率。
图为火折子。
此外,还有种方法也使用广泛,那就是“火折子”,就是把点燃的草纸,放进竹筒里盖好,竹筒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处于半燃烧状态,需要用时拿出来轻轻吹,火光复燃,一般家庭生火做饭后,会存火折子,到晚上方便使用,最普通的燃料是草纸,可保存一天时间,有条件的使用添加了硝、硫、松香等成分的纸,大大提升了可燃率和保存时间。
以上就是关于故宫博物馆富察皇后遗物 乾隆将其戴在身上一辈子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