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仁”、“义”的理财观
礼,即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贵贱有序。孔子视“周礼”为尽善尽美的圭臬,是国家、社会各个方面运行的根本规律,是其毕生追求的“大道”和“正道”。在春秋后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致使奴隶制度下的“礼”遭到严重的破坏。面对这种局面,孔子认为必须讲究“仁”与“义”才能“复礼”,因而,孔子一方面反对一切破坏“礼”的行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一方面推崇“仁”与“义”,希望人们通过重新温“仁”、“义”之故,以知“周礼”之新。据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因为言“利”会影响孔的“仁”与“义”的精神形象,但是孔子绝非不言“利”,只是言之有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不能越“仁”与“义”的界限,不能逾越“礼”的范围,也就是孔子讲究理财是在“仁”与“义”的基础之上。孔子主张,理财要区别对待,君子晓之以“义”,自会有财,小人不懂理财,要由君子为之理财,而国家之财不必着意去理,只要不进行改革,而按照“礼”、“仁”、“义”的规范去做就可以了,
这就是孔子的理财观。
二、“敛从其薄”的财政收入主张
孔子从“礼”、“仁”、“义”的规范出发,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敛从其薄”,支持“籍田以力”,反对鲁国的“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征收办法。“初税亩”也就是“履亩纳税”,根据土地的数量缴纳赋税;“相地而催征”则是根据土地的面积以及肥沃程度征税。二者实质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取代了西周的井田制和“籍田以力”的赋役制度。在孔子看来“籍田以力”,是用劳役地租的形式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样最能保证“礼”的威严,维护“国”与“家”的稳定,保证“君子”与“野人”的有序。“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征收方式正是孔子深恶痛疾的“礼崩乐坏”。“季孙欲以田赋”,并派专使去请教孔子,孔子当面不予回答,等到使者走后便对弟子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这句话说明,孔子反对以土地作为赋税的征收对象,以为这种办法不合于“礼”,不合于“礼”的征收办法就是
“贪冒无厌”。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征收办法才合乎于“礼”、合于“周公之典”?《论语》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曰:“去皿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显然,孔子所说的“敛从其薄”、实质上就是反对以田为征收对象的制度,而恢复井田制度下什一而税的彻法,当然更反对征收十分之二的税收。同时,在得知冉求为季氏理财,孔子大光其火,“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这句话一是抨击冉求为季氏聚敛;二是季氏的富有是因为季氏征收赋税的税率为十分之二,比周公增加了一倍;三是由于冉求为季氏理财,致使一个贵族的财富超过了周公,这不合于“礼”的规定。因此,孔子痛骂冉求。总之,孔子认为“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
三、“节用”的财政支出主张
孔子极力推崇的“礼”是以“温、良、恭、俭、让”为内核的,其中“俭”就是“节用”,这也是“仁”在孔子财政主张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体现,甚至是对后世整个儒家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是符合“仁”这个总原则的。节约财政开支,爱惜民力,役使百姓不要耽误农事,都是仁政在财政方面的具体措施。孔子从不否认国家收入与支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孔子并不崇尚“法制”,他选择“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方式,即以“道德”和“周礼”共同来管理国家财政支出活动。在祭祀礼仪活动上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祭祀在封建国家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在此方面的“俭”可见孔子对“节用”的推崇备至。孔子对主张“节用”的人也十分赞许,“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要修建新的金库,孔门弟子闵子骞说,仍用旧的怎么样,何必建新的呢?孔子称赞道:这个人平日不爱讲话,一开口一定很中肯。高度的称赞也能看出孔子对“节用”的支持。在物质条件相对有限的春秋时期,孔子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思想家一样极力反对奢侈,他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足见孔子已经将“节用”的主张提高到了人的道德品质层面上。奢侈腐化、挥霍人民血汗是剥削阶级的本性,但少数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为了自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贪欲。统治阶级奉行“节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还是有好处的,客观上有利于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进行。
四、“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主张
在回答弟子子贡关于如何处理政事的问题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在民食与军备之间,孔子是将民食放在第一位的。他认为首先要保证老百姓有饭吃,其次才谈得到保证军备需要。而当时的传统观点则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保证军备需要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因而也应该是财政的基本原则。孔子明确地将保证军备需要放在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之后,是财政思想史上的一个转变。这一观点的形成与孔子早年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了解劳动者的疾苦是分不开的。孔门弟子冉求所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实际是孔子的主张。意即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有充足的税源;如果将百姓盘剥净尽,则财政收入亦无保证。孔子认为让百姓得到温饱并维持一定程度的富裕对统治者来说是惠而不费的事。孔子行经卫国,见其人口众多,不禁脱口赞道:“庶矣哉!”冉有问遭:“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道:“富之”。此外,孔子还说过:“所重:民、食、丧、祭”,这些言论都体现了孔子藏富于民的思想。除了“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主张,孔子又提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在孔子看来,不管国家财富在分配数量的多寡,分配结果一定要保证公平,如此才能民悦成服。子贡问政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见,孔子不但注重国家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而且还注重收入分配方法的协调性与持续性,“欲速”的慎重选择和“小大之利”的辩证判断,本质上是在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方法。
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发明算盘的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和算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
有一年,鲁国国君要选拔一个能为本国理财的人,大臣们认为孔子知识渊博,就推荐了他。
谁知,孔子理财不是很顺利。他每天一回到家,只会坐在椅子上叹气,眉头紧锁。经常是旧账还没有算好,新账又来了。眼看账目慢慢地增多,孔子的心急到了嗓子眼儿,整天吃不好,睡不香。
孔子的妻子看到孔子整天焦虑的样子,心里非常着急,很想帮帮他的'忙,就问:“你是用什么算法算账的?”
孔子说:“这很简单,都是些加加减减的。”
孔子的妻子低着头想了一会儿,说:“每次在得到钱的时候,我都用一根绳子来计算。每月得到多少钱,我就往绳子上穿上几颗珠子,而花去多少钱,我就会从绳子上去掉几颗珠子。虽然方法比较笨重,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你可以用这种方法试试看。”
孔子一听,认为很有道理,就按照妻子说的办法去做。几天后,孔子的妻子问他方法好不好,他回答说:“好倒是好,就是不到十的数字,加加减减还算十分方便,但如果超过了十就不好办了。”
孔子的妻子笑着说:“你怎么不会变通啊!你不会多用几根绳子,一根记一到十,一根记十到一百,依此类推,不就很清楚了?”
孔子听了妻子的话后,马上醒悟了。他灵机一动,便挂上十根绳子,每个绳子穿上十个珠子,每天用来算账,既简单又方便。鲁国国君来检查工作,看到孔子将账算得非常明晰,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人们依据这个道理,发明了算盘,并把孔子看作是最早发明算盘的祖师爷。
孔子之所以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等这些都与小时候勤奋读书紧密相连,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孔子的励志故事: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的励志故事:孔子与算盘的故事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和算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
有一年,鲁国国君要选拔一个能为本国理财的人,大臣们认为孔子知识渊博,就推荐了他。
谁知,孔子理财不是很顺利。他每天一回到家,只会坐在椅子上叹气,眉头紧锁。经常是旧账还没有算好,新账又来了。眼看账目慢慢地增多,孔子的心急到了嗓子眼儿,整天吃不好,睡不香。孔子的妻子看到孔子整天焦虑的样子,心里非常着急,很想帮帮他的忙,就问:“你是用什么算法算账的?”孔子说:“这很简单,都是些加加减减的。”孔子的妻子低着头想了一会儿,说:“每次在得到钱的时候,我都用一根绳子来计算。每月得到多少钱,我就往绳子上穿上几颗珠子,而花去多少钱,我就会从绳子上去掉几颗珠子。虽然方法比较笨重,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错误,你可以用这种方法试试看。”孔子一听,认为很有道理,就按照妻子说的办法去做。几天后,孔子的妻子问他方法好不好,他回答说:“好倒是好,就是不到十的数字,加加减减还算十分方便,但如果超过了十就不好办了。”孔子的妻子笑着说:“你怎么不会变通啊!你不会多用几根绳子,一根记一到十,一根记十到一百,依此类推,不就很清楚了?”
孔子听了妻子的话后,马上醒悟了。他灵机一动,便挂上十根绳子,每个绳子穿上十个珠子,每天用来算账,既简单又方便。鲁国国君来检查工作,看到孔子将账算得非常明晰,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人们依据这个道理,发明了算盘,并把孔子看作是最早发明算盘的祖师爷。
【启示】
思想不能太僵化,只要学会变通,那么生活中许多看似难办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
孔子的励志故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除了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很短时间外,孔子基本上是靠学生的接济(子贡是大商人、子路是大官)和四处蹭饭(就是跑官)生活的,孔子父亲做过小官,家里应该有点田产,孔子本人虽然身体强健,不过既然被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基本上没有亲自劳作过。
早年孔子曾经帮人家料理丧事,靠这个挣钱糊口。
后来孔子做过官,所以有大夫的俸禄。
孔子收取学生的学费。
可能还有其他人的资助。
孔子主要靠子贡来维持周游列国等的费用,子贡富可敌国!他出事外国收到的都是君王的待遇!孔子说子贡:亿则屡中!相当于现在的股神......
孟子主要是各国诸侯等的赏赐,也许不能说是赏赐,很多都是国君很主动给的,书上称“传食诸侯”!一赏赐就是天文数字了!
话说,题主,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孔子他曾经是做过官有俸禄的。春秋时还没有流通货币,充当货币的介质是粮食。官员的俸禄也是用粮食来计算的。孔子五十二岁至五十五岁在鲁国做大司寇时,得到的俸禄是三千石(约数),待遇颇可观,也难怪他那时生活比较讲究,甚至有条件接济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原思给他做管家,他给出九百斗的报酬。但这是他离开齐国,开始周游列国之前的事情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基本是一种颠沛流离的状态,没有稳定收入了,又有一大家子人要养。那么,孔子大大是怎么解决经济问题的呢?
根据史料中零星的记载结合推理分析,大抵有以下几种渠道:
最强有力的一个经济后盾便是他的爱徒之一子贡。子贡是经商的奇才,也是无可争议的儒商鼻祖。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有名的商人时,特别地提到了他。称他“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 七十子之徒, 赐最为饶益。”是孔子弟子里面财力最雄厚的。据《论衡·知实》记载:“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他经商的手段主要是囤积居奇,瞅准时机进行收购,待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再高价卖出,赚得差价,没多久,他的资产总额就可以相当可观,而且他确立自己在商界的地位,比后来著名的富豪范蠡还早一些。他不但有天然的商人的敏锐嗅觉,总能够精准预测物价的变动,更敢于冒险投资,颇有些股神巴菲特的意思。孔子一生中,遇到外交或者理财事宜,子贡总会是他的第一选择。因为子贡有财力做后盾,又是天生的辩才,在政治上游刃有余。周游列国的联络工作,少不了由他负责。需要钱财打点的事情,也很多由他从中斡旋。而困窘之时,也常常是子贡帮忙解围。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一行困于陈蔡,七天没有粮食下锅,是子贡背着货物,溜出包围圈,和生活在郊外的农夫换回一些粮食。身为商人,却并不专注于聚敛钱财,而将钱财用在理想事业上,子贡不愧为商儒双修的表率。
另外一种经济来源便是他人的赞助。这种赞助有来自官方的,也有来自民间的。由于孔子的为人和学说的影响力,以及他做官的学生对他的宣传与推崇,不少贵族王孙都对他颇为欣赏,或者为了营造自己尊重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试图与他扯上关系。《说苑·杂言》和《孔子家语》都记载孔子说:“自季孙之赐我粟千钟,而交益亲。”季孙氏是鲁国的国君,一钟大约是八斛(一说十斛或六斛四斗),这个馈赠不可谓不慷慨。《孔子家语》中另有这样的故事:说鲁国有平日生活非常简朴的人,在家做了些粗茶淡饭,觉得味道不错,就盛了一些给孔子送去。孔子欣然受之。又说孔子到楚国时,有渔民献上自己打的鱼,孔子一开始不肯接受,但渔民言辞恳切,也就收下了。看来孔子在民间的声望也颇高,一路上的食宿恐怕不少是普通百姓帮忙解决的。
再一种就是学生的集资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虽然自己没有出仕,但他培养的学生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各方面的人才,形成一个智囊团,许多名声在外,纷纷被用人单位招揽了去。据粗略统计,孔子在外做官的弟子有十六人以上,其中有些本身就是贵族,比如司马牛是宋国的皇族、南宫敬叔是鲁国仲孙权族的庶子,位至大夫,孟懿子则是仲孙家族的接掌者,有三公地位。像子路、冉雍、冉求这些较为有名的弟子,更是做到了季氏宰这样的高位,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或县长。他们自然是有俸禄的,可以想见,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援助孔子。
除了以上来自外界的资助,孔子本身也有一点积蓄。首先前来拜师的弟子们多少会带一些象征性的学费。关于“束脩”的考辩,虽然有学者推翻了之前公认的“十条干肉”这一解释,认为解读为“年满十五岁”更为合适,但无论如何首次拜谒孔子,“委贽”却是必要的。实在清苦的学生没什么可送,但毕竟还有其他一批家境尚可甚至家财万贯的弟子。加上之前提到过,孔子在鲁国任职期间,内政、外交政绩显著,粮食多多。这段时间孔子的经济情况甚佳,从《论语》中提到的来看,他有自己的马厩、家臣,《孔子家语》里也提到冉求和原思曾经替他理财。好在孔子虽然吃穿用度方面都很讲究,却远没到豪奢的地步,所以几年下来,应该会有一笔不菲的积蓄。如果没有这些最基本的储备,恐怕孔子也不会有愤然出走的底气。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简述孔子财政观的主要内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