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远的第0133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人的思维是有层次的,你当下的难题
往往需要提高一个思维层级来解决。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场景中,有的时候为了某件事你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还改变不了现状,内心就像陷入了一座 “三角洲迷宫一样” ,无法逃脱出来,迷茫又焦虑,原因是什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这个层级的问题,很难用这个层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我们需要靠更高维的思维来“破局”。
这种场景想必你也遇到过, 比如:
想减肥—少吃—瘦了—忍不住又吃了—又胖了—先减肥,循环。
你很忙—天天加班—状态不好—乱—情绪低—效率低—变得更忙。
我们很无奈的发现,自己做了太多努力,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就像驴推磨一样,只知道往前冲,却没发现“被蒙住了眼睛” ,一圈一圈的往前冲,但本质上,一直还在“原地打转”。
每个人都生活在 “自己的局里面” ,而这个局就是自己的 “惯性思维” ,由自己投身其中,像猎豹创始人傅盛认知三部曲所说: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要想破局,必先识局 ,首先就要找到某个方面是否陷入了“低认知的死循环”,然后找到关键的链条,进行打断重塑, 让其进入“正向循环”轨道。
01. “四维”立体破局。
人生当中,我认为有些无解的事情,在努力也解不开,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被称之为无解的事呢? 就是那些让让我们陷入“死循环的怪圈”,怎么走也走不出来的事情。
比如我前段时间想学习英语,考MBA,提升下自身的能力,打开下自己更丰富的视野格局,但是却发现“忙了几个月”却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
再比如很多年轻人想通过创业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却发现“没有第一桶金”你根本创不了业等等。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相信你也深有体会,提到“死循环”这个词汇,多数人就有感觉,这些“死循环”就是一个又一个局,往往这些局会把自己死死的困住,让自己的固定思维像关在“囚笼中”一样,动弹不得,
那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 “破局” 。
什么是破局思维?局就是系统,破局就是打破原有的系统,进入新的系统,通过新循环来迭代旧行为或者认知,个人行为学中, 多数的局是符合规律的,不需要动脑思考有序的行为。
要知道,真正的高手并不是比我们能力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而是 他们思考要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
识局的核心是对当下的自己做的事情, 目前的状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知判断”。
怎么做判断呢?
第一:询问自己是否对当下的“状态满意”。
第二:这种循环从短期,长期两个维度看是否有益自己。
两者都不具备,就要有意识的去找到打破“局面”的方法了, 改变的前提是从“状态”开始的 ,从基础的有意识到觉醒, 大脑就会刻意的要求自己要调整状态 ,从而再到“行为”的变化。
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有两个“循环模型”即:正循环和“负循环”,正循环的表现像一个PDCA模型,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请记住,负循环的考核标准为“是否对自己有益”,那么负循环是什么样呢?比如你很忙天天加班,状态不佳,情绪紊乱,变得更忙更乱,这就很典型。
这时破局的核心是“打破循环”,怎么做呢?
原本你很忙没时间思考,现在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时间,来优化本周工作的情况,方向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下周的核心计划等,这样你就会慢慢进入正向的状态。
光有正向行为是不够,还需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我们在鼓励别人的时候经常说:“你好好加油,你好好努力”,多数人就去执行,去做了,可是没有思考“勤奋是否有效的问题”。
我把勤奋分为四个认知:1.低水平的勤奋
2.方法论的勤奋认知
3.小目标,有核心的认知
4.有战略,有执行,有计划
低水平状态中,就是除了感动自己,没有太大提升 ,也是很多人停留的层面,意识到加班无效,还不认真思考,还照样这种状态。
稍微好一些, 有方法论的勤奋,会找到工作中的各种“方法”,然后融入进去 ,不至于自己这么累,这种勤奋的核心是遇到的问题会用别人方式来解决,所以有方法的人,愿意去尝试,学习。
第三种适合于工作场景, 自己有计划,有目标,有些基础认知 ,不需要领导天天督促着,就可以去做,但只能在“能力圈”游刃有余,高一个维度就无法掌控。
第四种是 知道战略方向,这件事做的目的是什么,未来我要达成什么结果 ,这个结果对自己,对工作有什么帮助,同时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主战场,赛道在哪,然后基于这个做事。
这四种状态可以对标自己,看看”认知结构“在哪个层面, 若想破局,基础认知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仅仅要盯着“事情层面”,更要看看事情背后的本质, 背后涉及的“点,线,面,体”,然后才不至于陷入负循环的处境中。
02. “控制点”破局。
如果把“人生”这段时间轴可量化,你会发现我们终其一生最多80年, 它的开始是出生之日,箭头的重点是“生命结束之时”。
在这几十年当中有的人“终有成就”,有的人“一塌糊涂”,两者所差距的不仅仅是努力,学习,机会, 还有一个最佳的关键因素,就是“控制点”的引用。
何为控制点:网络给予定义的是: 指个体认识到的“控制其行为结果的力量源泉” ,如果这种力量源泉来自于学习者的外部,称之为 “外部控制点” ,如果来自于学习者的内部,称之为“内部控制点”。
从个人成长角度,我把他理解为 “短期的山头”,能控制住的点, 你想到达山头中间的行为称之为 “目标策略”。
当下,明天,下月,明年所做的事情都是为 这个“山头”所服务的 ,当到了这个山头,再去寻找下一个“控制点”,这样人生才会呈现昂扬向上的曲线。
比如我的朋友,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实习工作在台里做主持人,两年后转型在4A公司做活动策划,他三年后的期许做到“4A的营销总监”。
那么这个“岗位”就是他的短期控制点 ,如果想要达到这个控制点就要反推自己当下要付出什么样的行为,学习哪些相关的内容, 最后才能达到这个高度,怎么建立高壁垒 ,这也是有些同龄人中,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所用的策略。
控制点的核心能够让我们从“结果”看当下,也就是假设三年后我就是“4A的营销总监”,现在我要付出什么努力。
控制点对于“破局”也起到了“牵引的作用, 目标和控制点不同的是,目标是“我要达到的结果” ,而控制点是 “我不仅仅要达到这个结果,还有所有控制,这个控制就表明在结果之上,我还要建立有效的“壁垒”。
在工作中,你应该看到多数这种情况:
有的人在企业混的风生水起做到了总监,高管等职位,可是离开了平台,却什么都不是, 什么也没有了, 而有的人离开了平台依旧非常的厉害,核心差的是什么呢? 构建能控制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壁垒”。
《个人成长控制点理论》
那么怎么构建“高壁垒”的控制点呢?
核心就是破局。
如果知道3年后和你一样同龄的人也能做到这个岗位,那怎么才能超过他呢?答案就是 “给自己提高竞争能力” ,比如他是本科学历,你3年后是MBA,比如他只懂运营,你还懂市场营销。
这就像一所围墙,中心便是自己,围墙有多厚,那么壁垒就有多高是一样的道理。
当自己意识到这一切重要性的时候,便从“内心”有了破局思维,倒逼自己去学习,改变,从而让自己匹配上制定的“控制点”。
控制点可以让思考变得更加清晰:
当自己站在制定的“控制点”看现在的时候,我们才会清晰的认知到, 什么是你应该珍视的,哪些是我们应该熵减的,做什么会让自己感到打心里满足而没有觉得虚度光阴的。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去沙滩上看潮水褪去后,散落在泥沙上面露出的贝壳,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自身面前, 此时我们不在疯狂的寻找遇到问题的答案,而发现“答案有很多,就在眼前”。
人的一生,可以设定很多控制点来不断提高自己,控制点的思考方式还有一种作用,即 设想自己的墓志铭,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应该什么样。
50年后,回首曾经你想在离开的时候,别人记住你什么?然后,用这句话来审视现在的自己,当下的生活与前进的方向。
如果发现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和未来毫不相关,那么我建议你就该好好想想如何调整自己了,相反,如果发现和现在完全一致,那么就证明自己找到了“使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这也是很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经常说的话:
我未来要创业,我3年后要怎么样,可是发现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实际与现实有偏差而无力改变, 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控制点”。
把“人生的时间轴上”分不同的控制点,你会发现它就像楼梯一样,不同的台阶拼凑着奋发向上的道路,让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的清晰, 同时控制点也足以让自己找到“高壁垒”。
破局的关键因素应该是拥有“上帝的视角”来看当下,用高认知的思维来解决低维的难题。
03. “层级”破局。
要知道我们的认知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大脑中每天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声音,想法,评判等, 除了这些每天外界的摄入也会让大脑陷入混乱状态。
所以有时当自己下决心做一些改变行动时,经常是过了不久,又回到了无序状态,精神上的熵增让自己“半途而废”。
大部分人陷入这种状态的核心 是不知道自己努力是否有效 , 不知道改变能不能持续 , 甚至在短期和长期利益中博弈,更是无法抉择,即使想破局 ,状态也是困惑,纠结的。
从而当下的问题也就成了一团迷雾,无法看见其本质,不过尽管我们的思维方式有极其的复杂性,但是大脑在思考和决策的时候,还是有不同的逻辑层级。
我认为层级的破局,够有利于我们提升自身认知,从而更系统的去看“遇到的问题”,我把它分为4个层级:
分别为:
价值观层,能力层,行动层,环境层。
《个人成长层级破局理论》
1.价值观层面价值观直接折射个人对(事物)问题的客观看法,以及驱使自己行动,结果的意义和对作用效果的总体评价。
他就像我们内心的一张信念拼图,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和处事的方式 ,我们在思维破局上传统思考的方式是:
为什么会这样,这件事重要不重要,这件事原本不该这样,到底怎么做等。
2.能力层个人的能力包含了知识结构,社会工作经验,变通的思考方式等,它和成长性思维有重大的联系,遇到问题的每一个选择都代表能力范围的认知。
能力层对于破局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层在升维一个维度便是基于能力的“创造性”。
3.行动层表述自己的“行动力如何”,做什么,有没有去做等等 ,即能力的挑选和实际的发挥是否匹配,指示我们如何用自身能力去做事情。
行动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不重要的部分”, 核心在于“意志力”的控制 ,比如一个人想从负循环走向正循环,行动层虽快,但坚持几天就放弃了,核心差距就是“意志力”方面。
4.环境层包括了对身体以外条件的感知,比如人,做的事情对应的地点,金钱的影响等等。
比如你受不了肥胖的身体,想减肥,可是没有良好的环境因素也可能是无法“破局”走向正循环的理由。
在思维的层级中, 每个层面的思考都会对下面的思维层次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更高层次的改变,将会向下传递 ,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的改变。
层级越低的问题,越容易破局 ,日常中我们多数遇到的都是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当问题是在价值观层级的时候,解决的难度相对就比较大一些。
一般来说, 低层级的问题,在更高维度的层级可以找到解决方案 ,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高层级的问题,用一个低层级的解决办法,则难以有效果。
就像有的人“穷”,工资低,感觉就要省吃俭用一样, 大多数人是想到“赶紧节省”,少买衣服等,他们只是从外界和行动层面上去思考,认为环境不好,个人努力不够,但这样的思考终究不能真正的破局。
破局的核心在于找到“本质”:
如果用上述的层级来推演,首先从环境层来看,贫穷的人依然身边有很多人很富足,并且现在互联网让整个社会彼此连接和沟通更高效率,反之来说是一个更好的致富环境。
从行动层分析 ,目前赚的少,拮据,索取,甚至愿意花宝贵换取金钱的节约,而不愿意让自己投入更多学习。
从能力层看 ,之所以穷是因为能力不高,没有专业技能,或者做着边缘化的工作,也没有什么组织领导能力,随波逐流。
于此, 从价值观层面看往往是赚的少,我和别人是竞争关系 ,需要节省,我必须减少开支才能拥有更多财富。
简单的推演你会发现, 上一层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下一层级的思考方式 ,当我们把层级梳理清楚后,在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对思维认知从新定义,那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层级破局”了。
基于这个核心,我们就不会把穷放在“省钱”上,而是规划自己,提升能力,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吸引金钱流向自己, 这样所处的环境也会变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个人发展,从而进入正向循环,实现真正的破局。
层级破局的核心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更高维度上进行改变才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产生质的变化。
04. 破局的核心在于“格局”。
抛出做事层面的“破局”,个人成长与低效率的破局外,其他方面的困局的根在于“思维上”,那么思维会直接影响到什么呢? 答案是“格局”。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格局,而人生多数的问题,往往是因“格局太小”而起,又因格局方法而终。
事业上,工作上,很多人出现滑坡的原因,在于他的格局有限,具体有两个层面表现:
1.太注意细节,在乎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
2.视界受限,看不起未来趋势,过于墨守成规。
这两种表现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格局和“金钱”本质是无关的,而是在于做事的态度,与人相处的品德上。
第一个表现:重视眼前,轻视未来。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则调查,说如果给经济收入一般的人一笔钱,他们对于金钱的使用往往会在购买一些物品上投入精力,比如“车子,家居,衣服”等等, 但很少有人选择去投资,或者提升自己。
如果从长远角度看,后者是更合理的选择,用来投资,理财能让我们多一些收入渠道,用来提升自己,能够让自己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同时提高收入。
但前者也不是不合理,但却难解决本质的问题,最终这笔钱消耗完,还是回到原点上。
同样的道理,工作中也是一样, 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几千块钱的工资而忽略了更好的成长机会。
虽然我们要专注于当下,但人生时间轴是一件漫长的路,如果不多为将来考虑,只顾眼前,往往就无法走得太远, 很多人眼前的困局,其实是前几年决定的。
第二种表现:视野受限,墨守成规。
要知道,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多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同样也会出现困局,甚至于直接出局。
现实中,和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比,很多被困在后面的人,他们的能力与前面的并没有差太多,态度也很端正,只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一 个在快速发展,一个在败退。
所以很多时候, 努力还是有用的,你比别人跑的快一些,幸运的规律也就多一些 ,而所谓的幸运, 其实就是建立在长远的“视界”上。
你只有看得远,看得清未来,才有机会成为幸运儿,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这些都属于“格局”的范畴。
问题都是因格局而起,自然也要因格局而终,破局的核心,就重在格局的修炼和突破上,智远总结大概分为6个方面的提升, 思维层面要打破枷锁,不要故步自封,多听少说,与优秀的人交往,提高认知层次。
做事层面 ,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处事方面 ,要追取人生的意义,探索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使命,人因“使命”而伟大。
沟通层面 ,要有效的沟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事情,理解别人,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 管理层面 ,不做英雄主义,不抢功劳,注重团队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生活,事业陷入“死循环”,却总找不到“解题思路”的核心原因就在于“破局思维”。
写在最后:
决定人发展上限的不是能力,天赋 ,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若想有作为,就要有破局思维, 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发力点,然后拼尽全力去重新建立起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融入一个更大的“局” ,并从中受益,这才是起点吧。
《原学》--体事理之究竟,探万物之本原!
原学简介:
《原学》集国学(儒释道易)、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于大成,并结合了原学自己独有的宇宙与生命之理论。人若研习原学,效法天道,顺势、持中、适变,可达天人合一之至高境界!行事游刃有余无往不胜;理情家庭和谐万事无忧!与此同时,还能够天下为公,兼济天下,造福社会!真正做到先贤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发展人员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非法获得财富的行为。传销的本质是“庞氏骗局”,即以后来者的钱发前面人的收益。
识别传销,需要看三个特征:
1、入门费
是否需要认购商品或交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
2、拉人头
是否需要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并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给付报酬,牟取非法利益;
3、计酬方式
是否以直接或间接发展人员为依据计算报酬,牟取非法利益。
如果符合以上特征,就有可能涉嫌传销。
惯用名词:
1、 “北部湾建设”、“资本运作”、“1040工程”、自愿连锁、民间互助理财;
2、静态收益、动态收益、直推奖、层推奖、对碰奖、见点奖、领导奖、培育奖、报单奖、管理奖。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了解并实践过的一些读书方法,说方法之前,我想说一下:方法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他是需要一直在变化中进行调整的。我个人非常喜欢《人月神话》里面的一句话:『没有银弹』,我觉得任何一个复杂事情,都不会有一个简单优雅的解决方法,可惜,大多数人只想别人告诉自己,如何简单快速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认为,帮助自己解决读书问题的,往往不会是某个单独的一种方法,针对于不同的人,不同情况,读书自然会有不同的方法。
读书的两种目的
同时我还认为无论是任何方法都只是达成最终目标的手段,说到今天的主题读书上面来说,高效读书最关键的point是:”确定你读书的目标”。
读书的目标可以简单的分为如下两种:功利性阅读和非功利性阅读。
1、功利性阅读功利性的阅读一般是会带有一定的目的阅读,比如读考研课本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读理财书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财的知识,帮自己多赚点钱等……
2、非功利性阅读如果阅读书籍的人对阅读结果并不抱有功利性期望的,我将其称之为非功利性阅读。非功利性阅读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因为觉得心理学有趣,就翻遍了心理学各个门类的入门经典教材,有个哥们因为好奇日本的性文化,就读了很多……
知道自己读书的目标,读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觉得自己丢失了阅读的目标而烦恼和不安和焦虑。我的经验则更多的花在非功利性阅读上,所以今天主要说的是如何非功利性的去读书,当然,可能对读所有类型的书也有用,呵呵。
构造世界的地图
很多时候读书只是为了有趣,就好比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做了一个索引,我称之为构建自己世界地图的操作,而我自始至终都觉得一个人最终能够成长到的高度,是与他视野内地图的疆界成正比的,地图的索引越广,人可能就越利害,当然,从建立对世界的认知的角度来说,读书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王路曾经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说过: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许多一鳞半爪的东西拼成巨大的地图。要让地图变得立体,变得清晰,需要展开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这里,就有必要琢磨一下“读书使人明智”这句话的边界。
大部分普通人的非功利性的阅读,目的只是觉得好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在『获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索引』这个目标来说的话,把十本书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和每本读了开头就放下,并不会有太大区别。你所见到的就是你的世界,一开始读书,索引就已然建立,这个时候,地图的不断展开才是更有意思的事情。
主题阅读
读书和锻炼是一样的,我们在锻炼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锻炼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锻炼的方法究竟对不对?锻炼究竟有没有效果?如果这些问题自己答不上来,自己也往往无法坚持。
所以针对于三大问题抽象出来这三个要素,锻炼核心问题就是三点:目标、方法、即时反馈,而三点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即时反馈了。
而读书引起及时反馈相对来说比较难,往往最明显的即时反馈是我花了多长时间读了多少书,我了解了什么知识,但一本好书往往是需要反复读的,如果不反复读,可能无法深刻的理解书内的意思,而如果反复读的话,又可能无法引起即时的反馈,这就有些矛盾了。
以战隼为代表的很多人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法,『主题阅读法』,顾名思义,就是找到某一个主题的书籍,然后一本一本的去刷,这也就避免了自己一直在啃一本书的焦虑,同时更好的了解这一个主题的知识。因为,某个主题的书,大致内容是相似的,不重复的读不同的书,可以不断的加固自己在这个主题的知识体系。
但这个方法不好的一点是:许多主题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的,而且,一本书读的不够深入,读100本会有差别嘛?所以很多时候就需要去精读一本书了。
深读一本书
精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帮助是非常之大的,李笑来曾经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说到:如果一本书不值得你从头到尾认真的去读一遍,那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
学而时嬉之的博主同人于野觉得大量快速的阅读是浪费时间,他使用强力研读法来读书,具体方法是每次把一篇文章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编写读书笔记,按章节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复述这章节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
关于如何更有效的思考书的内容,李叫兽曾经在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里面曾经说过以下三点非常值得大家来借鉴: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强力研读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从而更彻底的扔掉这本书,以后想到书里面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只需要翻自己当时的读书笔记就行了,学以致用,某过于此。
那么,如果被误导了怎么办?是不是应该从读书一开始就要学会批判性思维?
正确的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可以避免自己被人欺骗和误导,但批判也有可能会导致『事先过滤』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你在接受这件之前,你过滤掉了许多本来应该对你非常有用的东西。伟大的低情商程序员王垠就曾经说过:『当你仇恨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丧失了学习他的机会』。这是他说的所有话中,我最欣赏的一句。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发声的起点如此之低,以至于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发一个140字以内的微博,就可以批判任何事情。而学习的成本依然没有降低,熵减的事情似乎总没有捷径,记忆面包还是没有发明,我们依旧只能捧着一本书反复看数周才可能学会一本书写的东西。而批判让你很爽以后,两相对比,久而久之,你就不想学习了,因为:批判实在是太容易获得满足感的事情了!
关于批判这个事上,看过熊十力骂徐复观的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
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 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由此可见,读书之前得先知道这本书写的好的地方并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才能再去批判它写的不好的地方,而不是从一开头就批判。
这种情况有点像以前我在美团的时候,面试的校招应届生告诉我某个页面设计的有问题,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一样。在对业务一无所知的时候,所谓的扣细节,难听的说,思维是不正常的。(当然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总得来说,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自己找到并思考实践过,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才是我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以上。
以上就是关于破局就是让更有能力的人解决(高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论)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