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现在使用的火车头基本上都是电气车头,只有少部特殊路段分使用的内燃机车头,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火车头的使用,火车的发展是由英国开始的,1804年世界第一辆火车诞生,属于蒸汽动力,通过烧木材来加热水形成蒸汽带动火车,187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来世界上第一台电力机车,19世纪科学家们研究的方向是电气机车和燃油机车,1894年德国研制出来第一台内燃机车,1924各国联合研制出来的通过柴油作为动力的内燃机车,1941年瑞典成功研制出来新型柴油动力内燃气轮机车。
我国的最早的火车是晚清时期出现的,1875年由英国在上海建造的铁路,1881年满清政府建造第一条官方铁路,八国联军以后满清政府对国内运输铁路建设加大,最著名的詹天佑就是第一个建造了中国自己的铁路,1912年民国成立,孙中山提出了宏伟的铁路建设计划,打算在全国建设总长度超过20万公里的铁路线,这个计划称为“实业计划”的第四计划。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战争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建设发展,很多宏伟的计划都由于战争的原因没有办法进行,直到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又开始了兴建铁路的工程计划,在全国主要的交通路线方向建设铁路,当然以建设难度来说青藏铁路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铁路没有之一。
青藏铁路的建设的成功通车宣布了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条件非常的恶劣,要在这种高寒的地方建造很长的铁路线,难度可想而知,海拔高气候寒冷多变,地质情况复杂,建造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战胜了这些困难,成功的建成通车,但是在高寒气候环境下火车运输需要的动力要求非常特殊,电气机车在高寒环境下没办法使用。
内燃机车成为了高原火车的首选,而跑高寒路段的火车头并不是国产的,而是美国内燃火车头,为什么不用我们自己的内燃机车呢,有人觉得我们绝大多数都是用电气车,只有少数路线用内燃机车,所以没必要花精力去浪费金钱研制内燃机车,研发不如直接买现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并不是我们没有内燃机车,并不是我们没有研制这种车头。
早在建国初期的1958年我们就自己成功研制出来自己的第一台内燃机车,1961年我们成功研制出来马力达到5000匹的内燃机车,什么是内燃机车呢,其实就是通过内燃柴油发动转化成为电力推动火车前进的火车叫做内燃机车,我国过去早期的绿皮火车绝大多数都是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内燃机车火车头,直到电气车及高铁的普及,这些才被逐渐取代,但是货运还有不少在使用。
青藏铁路线的火车头为什么使用的是美国的车头,其实原因是无奈的,我们的技术质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使用,性能不稳定,达不到要求故障率又高,没办法只能选择美国一些性能稳定质量好马力强大的内燃火车头来跑青藏高原路线,美国的内燃机的实力和质量的确是世界顶尖的,这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美国的确厉害。
这是改进后的燃油火车,使用柴油作为燃料,是燃煤火车的改进型,现在也被列入淘汰系列,主要是污染太重,效率也低。
火车(英文:Train ,德文:Züge) 、又称铁路列车,是指在铁路轨道上行驶的车辆,通常由多节车厢所组成,为人类的现代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截至2021年时,国内分绿皮车和动车组两种。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混运车,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环境。
内燃机车的发明
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并将它应用于铁路运输,开创了内燃机车的新纪元。但这种机车烧汽油,耗费太高,不易推广。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
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每列列车车次的意义:
z开头的列车:直达特别快速旅客列车,简称直特,字母z是"直"字的汉语拼音简写.这样的列车在行程中一站不停或者经停必须站但不办理客运业务,这类列车的车底都是25t,全部都是空调列车.所有的直特列车都是跨局(不是在一个铁路局内)运营列车.这类列车是从2004年04月18日铁路第五次提速后才出现的,以前铁路虽然也有过直特列车,但都混遍在特快列车车次里.
t开头的列车:特别快速旅客列车,简称特快,字母t是"特"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样的列车在行程中一般只经停省会城市或当地的大型城市.这类列车的车底一般都是25k(蓝皮车),因为25k的停产,所以新开行或改换车底的特快列车开始采用25t车底,也有部分特快列车采用25z s25k s25b s25z等车底,全部都是空调列车.到目前为止,t系列的特快列车车次在300以前的是跨局运营列车,300以后的是管内(只在一个铁路局内)运营的列车.
k开头的列车:快速旅客列车,简称快速,字母k是"快"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样的列车在行程中一般只经停地级行政中心或重要的县级行政中心.这类列车的车底一般是25g(红皮车) 25b改的空调车也是红皮的,还有少部分是22型和25b型绿皮车,基本都是空调列车.2004年04月18日铁路第5次提速之前k系列车包括跨局运营和管内运营的快速列车,4.18以后由于k系列车次的增加,将跨局快速列车和管内快速列车分开,所以现在k系列的列车都是跨局运营的列车.
n开头的列车:管内快速旅客列车,简称管内快速,字母n是"内"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样的列车一般经停一些重要车站.这类列车的车底有25g 25b(红皮绿皮的都有) 22型绿皮车,空调列车较多.这类列车出现在4.18五提之后,只在铁路局内部运营.车次是按铁路局编制的,1-100是哈尔滨铁路局,101-200是沈阳铁路局,201-300是北京铁路局,301-350是呼和浩特铁路局,351-400是郑州铁路局,401-500是济南铁路局,501-600是上海铁路局,601-650是南昌铁路局,651-800是广州铁路公司,801-850是柳州铁路局,851-900是成都铁路局,901-940是兰州铁路局,941-980是乌鲁木齐铁路局,981-998是昆明铁路局.
a开头的列车:按需临时旅客列车,好象没什么简称,如果有,那就叫按需临客吧.字母a是"按"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类列车比l系列的地位更低,但是大多特征与l系列的相似.同样a系列的列车在<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上是查不到的.
l开头的列车:临时旅客列车,简称临客,字母l是"临"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类列车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运营的,车种也是最杂的列车类别,l系列中有少部分列车相当于快速,大多的相当于普快,也有的相当于普客.车底编制也是杂乱,l系列列车一般没有自己专用的车底,通常是随便拉来些车底就编组.但是也有的临客是为了近日"转正"而设置的,这样的临客通常编组比较正规,有专用车底.l系列列车在<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上是查不到的,所以又称之为不上表列车.
导致蒸汽机车(“汽车”是“机车”之误吧,因为用蒸汽机的汽车虽然有过,但绝非主流)被淘汰的因素很多,也很充分,如外燃机效率低,污染严重等等,这个命运是不可逆转的。但你问“怎么输给内燃的”,这个很有趣。交通体系升级是有过程的,后来电力机车取代蒸汽机车、动车组取代老式客车都是非常缓慢甚至半途而废的过程,但蒸汽机车在大部分国家里确实是被内燃机车秒杀的,尤其是蒸汽机车存量最大的美国杀得最快。八十年代加州重启蒸汽机车跑旅游线路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可用的蒸汽机车,只得从中国进口了两个前进号机车作车头,连中国国有铁路的路徽都没有去掉。被秒杀的原因我认为是过于消耗人力。蒸汽机车行驶时需要至少三名工作人员,正副司机和司炉,司炉的工作是拿铲子一下一下地铲煤,极为辛苦;每隔一段距离,就要停车,加煤加水(越是早期的铁路车站越密集,东北县县通铁路就是这么来的。
作为蒸汽机车活化石保留下来的四川嘉阳小火车,总长19.84千米,目前设七站,站间距跟公交地铁差不多),其中加煤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力,加水也要准备特制的水,都要人力;清洁锅炉也是非常非常费力的,以至于有一本杂志《清洗世界》经常登关于铁路上清洗锅炉的文章。内燃机车当然不用这么麻烦,运转期间只需要加油、行驶距离长、噪音低、启动方便。二战后人力成本上升,工会活动又频繁,发达国家的铁路需要不断提升工资,资方对能够帮助自己大量裁员的内燃机车青睐有加(美国有很大一部分蒸汽机车本来就是烧油的,后来中国出口给美国的旅游用蒸汽机车也改为烧油。它解决了污染问题,但提供净水,清洁锅炉的麻烦还是没省。如下图,司炉正在观察烧油的锅炉)。
一、蒸汽时期:
蒸汽机车是一种火车机车,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是热效率太低,体型笨重,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研制了第一部蒸汽机车,1814年,他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
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亲自驾驶他同别人合作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并获得成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
中国制造的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1881 年唐胥铁路通车时,唐山开平矿务局工程处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而成。
二、内燃时期:
内燃机车是以内燃机作为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在我国铁路上采用的内燃机绝大多数是柴油机,内燃机车优点是启动迅速马力大,热效率较高,缺点是构造复杂,制造、维修费用大,同时造成的污染大,20世纪初,国外开始探索试制内燃机车。
1924年,苏联制成一台电力传动内燃机车,并交付铁路使用,同年,德国用柴油机和空压缩机配接,利用柴油机排气余热加热压缩空气代替蒸汽,将蒸汽机车改装成为空气传动内燃机车,1925年,美国将一台220 kW电传动内燃机车投入运用,从事调车作业。
1958年9月9日,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是巨龙号于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研制成功,自重60吨,机车牵引力为600马力,最高时速是85公里,机车的3万多配件全部是中国制造。
三、电力时期:
电力机车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电力机车的优点是热效率比蒸汽机车高一倍,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而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噪音小。
1890年英国伦敦首先用电力机车在5.6公里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牵引车辆,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电力机车,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地,在蒸汽机车和电力机车的研发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高速时期:
高速列车又称高速火车,是指能以高速度持续运行的列车,高速列车的优点是快捷舒适、平稳安全、节能环保,世界最为领先的高速列车技术掌握在日本、德国以及法国中,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首先提出了高速铁路的设想,并最早开始试验工作。
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前夕,联结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正式运营,列车最高速度210km/h,从此开启了高速铁路的时代,中国高速列车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初期以国外引进为主、自主研发为辅。
中国最初引进的高速列车为日本和德国,以吸收,消化,再生产的理念,通过日本、德国的技术支持,进行学习再创造。在高速列车的形态上就可看出,中国初期的和谐号形似日系和德系的高速列车,尤其是CRH3型就具有许多德国高速列车的特征。
火车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混运车,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环境。
火车是人类利用化石能源运输的典例,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
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礠里维西克所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火车。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随着火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骑马的出行方式,中国早期的火车车厢是绿色的,因此叫绿皮火车。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我们的火车制造技术如此先进,却在青藏线使用了从国外引进的火车头?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