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绘的是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的画面,诗人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3、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赏析: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赏析《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的妙处
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 ·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徽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样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在叙议结合的表达中,在首尾呼应的结构中,不难想象景物之秀丽神奇.而要真正领略本文写景的妙处,便不得不去欣赏文章直接写景的佳句.x0d细品直接写景的句子,寥寥四十字,却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展现出景物的生机与活力.x0d绘景丰富,展优美的意境.本文写景,有高峻的山与澄澈的水相伴,也有五彩之石与青葱的竹相依,更有猿啼、鸟鸣、鱼跃,活跃于山水石树当中.细察其写景角度,有远望,有近观,有仰视,有俯瞰,视角各不相同,景物也各显风姿.再品其观景时机,有四季的轮回,也有朝夕的变化,可谓气象各异,风景万千.x0d巧设烘托,显景物之神韵.“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本文写山水,以“云雾”写山峰之“高”,以“水底之景”绘水流之“清”,山高耸、峭拔之意,水澄澈、通透之韵便呼之欲出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以清晨之雾气、傍晚之日照为背景,烘托出猿啼鸟鸣、鳞鱼竞跃的动态画面,景物之间和谐、融洽的意蕴,灵动的生机也就相应而生了.x0d渲染色彩,绘石树之风采.本文绘“山石”“竹树”,没有写山石之外形,也没有绘竹树之姿态,而是以色彩绘之,独辟蹊径:山石五色交辉,堪称奇异;竹树青翠欲滴,尽显生机.x0d定格动态,写动物之活力.山高水清,奇石翠树,没有动物的点缀,永远缺乏生机与灵动,所以下文写景,则以动物来写景物之神韵.写猿,写鸟,写其嘹亮、婉转的啼鸣之声,写水下之鱼,写其跳跃之态,动物的生机活力,神韵风采,便在这一“鸣”一“跃”之中荡漾而出.回首本文所绘的景物,一句一景,一景一意,由于紧紧抓住了景物的灵魂,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随着文字而显现,拨动人的心弦.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交相辉映,十分美丽,是按逻辑顺序缩写。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如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白话文释义: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声响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以上就是关于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乱鸣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